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28

[ 李永康 文选 ]   

张炜其人及小说

◇ 李永康

  我是读着一份报纸的副刊慢慢走近张炜先生的。
  多年前,我就养成习惯,每到一座城市——特别是小城市,哪怕是作短暂的停留,如果可能,我都要千方百计寻找一些当地的资讯,比如说报纸之类,读它的副刊,一是感受一下这座城市的文化氛围,二是了解当地文化人的生存状况,从中也可以间接地感悟这座城市的文化品位和魅力。青年的时候我曾在好几座城市间游走。蒲江给我的是质朴,眉山给我的是豪放,龙泉给我的是浪漫,成都给我的是闲适,温江给我的是执着和坚毅。从踏上金温江这块土地算起,我已经读了它二十五年之多,中途离开过几年,但从内心里一刻也没有过分别,这一切都源于文学,确切地说是一份报纸的副刊成为我和温江连接的桥梁。张炜先生就是这家报纸的副刊主编。
  我认识张炜先生是十多年前在温江的一座寺庙里,当时他刚到文化馆当创作员不久。一天,文化馆辅导老师组织一帮人召开当地一位诗人的作品讨论会,地点选在寺庙内的茶园里。印象中张炜先生坐在一棵海棠树下的椅子上,当组织者向大家介绍他,说他是写小说的作家时,他好像站起来很优雅地点了点头。那天,被讨论的诗人缺席了,发言也不是很踊跃。中午,是在一位文友的麦草屋檐下吃豆花、回锅肉、白水煮四季豆,其乐融融。我对他印象很深,是因为当时我刚刚在省内的报纸上发表过几篇豆腐块文章,而他已经在周克芹任主编的《现代作家》杂志上发表小说、散文和杂文了。还有一个原因是,参加这次聚会的人至今还坚持业余文学创作的已寥寥无几,张炜先生是少数能够持久热爱的人之一。其实,人一生最富有情趣的不就是有一些毫无功利目的的业余爱好终身相伴吗?这次见面不知又过了多久,直到他去报社编副刊时,因为我既是读者又是作者,才真正和他接触多一点。
  张炜先生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受到过良好的教育,还下乡当过知青,曾在一所中学任教。有一年,我们一起在成都开会,散会后,转到当时人民南路广场街心花园的喷水池边,坐在那里旁若无人地摆了很久的龙门阵。就是那次的摆谈,促使我下决心买了四卷本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还一口气读完。至今回想起来心情也很激动。但是,我却记不起是他的哪句话触动了我。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影响有时候就像水溶于水一样不留痕迹。
  坦率地说,张炜先生这本小说集里的作品我先前读过的不多,有很多篇是不知道的,张炜先生像宝贝一样把它们藏着秘不示人。有人说,文学是一个人内心的外化,是揭开人心灵的密码。我只是部分同意这种说法。作家的掩藏有他们个人的无法言说之痛,或曰期待,不是当事者解密旁人是永远也不可能解读出来的。作家选择写作本身就是一个谜。不然,卡夫卡为何不愿意发表自己的作品,在死之前还留下遗言,委托人将自己的作品烧毁呢?这次因为张炜先生要出版小说集,我才第一次用了很长时间读完这本书的打印稿。以我一般的阅读速度,这本书最多用两个早晨就能通读完毕的,我却断断续续地读了二十余天,之中我还穿插着看完了杨争光的《少年张冲六记》、韩东的《知青变形记》、楚渔的《中国人的思维批判》。在读这些书的时候,我的心里也一直放不下张炜先生的小说。
  张炜先生的小说文字简洁、滋润、干净,好读。每读完一篇你不得不停下来思考回味一下,让自己的感情慢慢平复下来,然后,一个个底层人物便栩栩如生地来到在你面前,向你诉说、交流。《雨夜,在酒店里》写了一位失恋的青年打算喝醉酒去报复女朋友的故事。小说一开始就写余一舟冲着正在灯下画画的饭店姑娘吼叫着再来一瓶啤酒,按理说店里的生意也不好,为了多赚钱,客人有需要应该尽量满足。可是,作为饭店老板的姑娘却对他说,天太晚了,我得关门了。意思是叫他不要再喝了,让他回家。故事巧妙地展开就造成激烈的矛盾冲突,让读者产生了好奇心:为何这姑娘要如此对待客人,是怕他喝醉酒不付钱吗?接下来作者机智地安排余一舟和姑娘发生推拉,揭穿了一个大秘密:这姑娘是个残疾人。余一舟面对这个身残志坚心地善良的姑娘,终于打消了喝醉酒去报复恋人的心理。同时,一幅生存强者的画面也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沉醉》这篇小说写一位回家相亲的乘客和美女的相遇。一路上这位美女都对他主动进攻,他也想入非非,感觉很好。哪知这是个圈套,美女原来是个扒手,当美女中途下车后,他才发现自己的钱被偷了。车上的人知道他的遭遇后,有的在开他的玩笑,有的很同情他,有的鄙视他。他哭了之后,有几个人三元五元地给他一点钱。他还是无法得到安慰,一直在流泪。这就是我们生存环境的一种真实写照:爱美之心不敢有,一旦想有必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尔后还会在心灵深处受到进一步的伤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因此更加陌生。初读张炜先生写于1985年4月26日的这篇《沉醉》,一下子让我想起了魔幻现实主义大师、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写于1982年6月的一个著名短篇《飞机上的睡美人》。这篇小说也是写一位乘客和美人的相遇,他在上飞机的一刻见到她,便发出:“这是我一生中看到的最美丽的女人”的感叹。选座位号时,他又偶然和她坐在一排,一路上他陪伴着她,他只是在心里对她说过几句话,却感到无比幸福,最后美人扬长而去,他不免感到怅惘。故事富有浪漫情调,字里行间显现出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我可以肯定的说,因为翻译原因,张炜先生在写《沉醉》时绝对没有读过《飞机上的睡美人》,但是,我却看到了他和外国作家有着相近的思考,仅仅是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生存环境的差异,《沉醉》给我们留下的是沉重,《飞机上的睡美人》给我们留下的是轻逸。
  我很少读官场类小说,可能是我不熟悉这方面的生活,或者是从报纸电视上对官场的勾心斗角宣传过多而产生排斥心理。所以,读《苦衷》时,我是麻木的,尽管张炜先生想竭力塑造一位公而忘私的女副县长。在现实生活中,我的一些朋友也在为官,与他们接触,我觉得他们就是普通人,仅仅是一段时间内他们有机遇在某个岗位上必须要承担一定的责任,领取承担责任的不同而分配的酬劳多一点而已。如果我们非要把他们拔高或神秘化,故意夸大他们的个人能力,那将是灾难的开始。像《拜师》之中的胡科长,他无意之中把官场的一套带回家,聪明过人的儿子胡颖也跟着效仿失去童真,这不是这个家庭灾难开始的迹象吗?我们以后看到的可能是一个市侩。像《臭棋》中卖肉的陈老幺敢弄虚作假卖灌水猪,就是在原来有点实权的“王工商”的保护之下干的,知假卖假使大家成为受害者。
  张炜先生笔下也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小人物。如《最后的艄公》主人公吴福根,他在家庭连遭不幸的情况下,把一条船视为自己精神的寄托。虽然作者给这篇小说栽了一个光明的尾巴,读者读后无论如何也轻松不起来。生活的艰辛真有点使人有难以承受之重。《父女夜话》中的父女俩,父亲当了几十年教师,当自己的女儿报考学校时,他坚决不要她读师范重走自己的路,言外之音耐人寻味;读《感恩系列》和《三十年前的故事》,生活的错位让人啼笑皆非;读《困惑》,二十二年前作者的思考今天还成为热门话题:学生作文为什么要撒谎;读《过年》,可以品味生活苦涩的味道;读《诗人》,你可以看到一位文学女青年是如何误入歧途的……等等。一本书的是非要读者亲自参与方解其妙处的,别人无法替代。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会无限扩大和丰富我们生活的。
  
  (选自《青年作家》2010年第7期)

张炜其人及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