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有效教学呢,北大钱志亮教授认为“绝大多数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参与教学,并掌握规定教学内容的课堂”就是有效的课堂。有人认为能坚守人类基本价值取向,关注学生生命体验,充分利用学科资源,在相对短的时间里,让学生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培养读写听说诸方面的能力,获得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课堂,才是真正有效的语文课堂。
第一,重视语言积累。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学生一定要有语言实践,也一定要有语言的积累。一堂课,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们记住,要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不要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路上去。
第二,提高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文本的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感知,理解,评价,创获文本的一个积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读的主体通过观照客体从而与作者展开积极的对话,最终实现对文本建设性的体验,实现文本的终极价值,大量课堂实例说明:课堂教学中很多问题的出现,都与教师对文本缺少深入的解读有着紧密的关联,而许多成功的教学,都是以教师对文本深入、独到的解读为基础的。因此,要想提高高中的语文课堂效率,教师就要在对文本的研读上下功夫,要长文短教,抓住重点段落,找准生发感受的语言点,这需要老师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抓住这个语言点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体验情感,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第三,营造语文课的人文氛围。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力领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咱们语文教师在讲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预设导语时,除了思量常识的传授外,还必需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第四,积极培植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激发其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主动参与的时间为整节课的二分之一以上,学生参与程度比较高的课应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主动参与”才能叫主动学习。
学习者对语文课堂具有浓厚的兴趣,又掌握了比较科学而且适用的方法,这就为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必要的保证。但是,仅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该积极培植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并且使之优化成为一种优秀的学习品质。
第五,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为突破口,提高学的语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人文性决不是孤立的,而应该是相统一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其内核就是语文的人文性。语文的人文性就是语文教材中能够帮助学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品质和人生态度,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的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而这是以工具性的实现为前提的。
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只有通过充分的读,学生才能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对话,从而理解文本内容,感悟文本思想,体会文本情感,认识文本所描述的事物和所阐述的道理。有感情的朗读能最有效地促进理解,促进感悟,并反之以有感情的朗读这一形式把这种理解和感悟表达出来。也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胡伟华,男,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9级教育硕士,甘肃定西市育才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