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艺术教育已成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乐课堂教学是艺术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积提高音乐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对每一位音乐教师来说,是难得的挑战。显然,过去单因子的研究只能提高某一方面的质量,如何把握整体的质量与效益,需从音乐教学的结构入手,从教学模式上进行研究,即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现代音乐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音乐教学过程的结构和相关的音乐教学策略与教学评价等。
从现代教育论上分析,一个时期内课堂音乐教学的主要模式仍属于单纯的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在一部分音乐教师观念中,专业音乐教学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往往对学生进行烦琐的乐理知识教学,枯燥的发声训练、视唱练耳,学生随着年级的递增而反感情绪增加;对作品(绝大部分是歌曲)的理解,完全是教师说了算;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几乎处于被动状态。所以小学音乐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曾出现“高段不如中段”,“中段不如低段”的不正常现象。因此,小学音乐教学模式必须创新。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小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
在国外也曾有过许多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值得借鉴,如:
奥尔夫教学模式为:探索——模仿——即兴——创造
曼哈顿维尔课程的五个教学环节:自由探索→有指导的探索→探索性的即兴表演→有计划的即兴表演→强化
它们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结合以上的理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合理的教学模式:导入→活动(游戏)→创作→表演、评议。“导入”包含复习及基本训练,如节奏游戏、听觉训练、识谱练习等;“活动”是指新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及学生学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应随着年级的递增而更多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尤其是通过学生的分组学习活动,逐步扩大培养学生的自学、感受、体验音乐的能力;“创作”是指在新授的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根据教学要求去进行创作,包含二度创作及一度创作活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作”还应在“导入”及“活动”中得到体现;“表演”、“评议”是指将创作进行交流汇报,并进行评议、评价。这一模式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让儿童从游戏中产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游戏中去学习音乐,在游戏中引导他们进入音乐的殿堂,当他们在游戏中获得一定的认识后,及时加以鼓励,发展他们的智慧,启发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从而产生更高层次的兴趣。小学的中、高年级,由于学生年龄的增长、教学内容的增加,教学模式可以从低年级的游戏模式逐步过渡到游戏、活动模式,最后过渡为活动模式。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这种课堂教学如果围绕“实“、“情”、“活”、“竞”来展开会有更好的效果。
一.实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仅凭老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图片是绝对没有办法使学生认识到那些打击乐器、吹管乐器的。因此,教师在上有关这些乐器知识的课程时,必须提前准备好乐器实物,供学生观察,以便有个直观的印象。而一些简单的打击乐器,如碰铃、木鱼、舞板等,教师最好准备得充分一点,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分小组实践一下,亲身体会一下。
2、建立必要的规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那音乐课也必须有自己的一些规定,征求学生的意见后,订下以下几条“课规”:
(1)不无故不参加音乐课,有事及时请假;
(2)排队带书整齐地走进音乐教室;
(3)唱歌时不喊唱,游戏律动时不起哄,练习打击乐器时不争夺;
(4)下课排队走出教室。
“实”这一块的内容虽然是最老套的,但也是音乐课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二.情
音乐是要以情带声,以声感人。因此,在上课前,教师要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情。记得一位名师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教师进教室,就如同上别人家做客进屋先脱鞋一样,不管教师进教室前是什么心情,进教室后必须把对课堂教学不利的情感因素留在教室的外面。其次,仅教师一人的情绪到位了还没用,教师还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情绪。例如,这节课要学习一首较活泼的歌曲,那么可以先让学生听一段轻快的音乐或做一个小游戏等;学习《国歌》、《星星火炬进行曲》等较严肃的歌曲时,一般是通过让学生静坐一分钟想一些革命英雄来营造一种较严肃的氛围,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歌曲的内涵,对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活
“活”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因材施教,有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1)位置活
在大多数的音乐课上,要求学生按教室里的位置成纵队坐,这样不仅看起来有秩序,而且学生们还可以相互监督,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在某些音乐课上,要根据那节课的具体要求来排位置,假如说是一节以律动为主的课,就先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伙伴组成一组,每个小组的组员坐在一起,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教师对其中的一些小组适当调整,如给调皮的学生较多的那组派一个有威信一点的组长,给表现欲较强的那组派个组织协调能力好一点的组长。在律动课上,座位多以马蹄形和圆型为主,这样学生们的活动空间就更大了,而自己选择的合作伙伴坐在一起,也更容易激发出学生们的参与性。
(2)教学内容活
A、创造性的教学
在学《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时,由于这首歌在之前已经被当作欣赏去欣赏过了,学生们对这首歌的旋律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只要在几个比较难唱的地方适当地指导一下就行了。所花时间不多,学生们已经能较有感情地演唱这首歌了,因此就有了空余的时间。在这些空余的时间里,我就让学生在歌曲上进行改编,把自己最喜欢的老师的姓氏融入到歌曲中去,把原有的“老师 的窗前”改为“X老师的窗前”;把“敬爱的好老师”改为“敬爱的X老师”。这样,把歌曲中的人物具体化,学生唱起来就更有感觉了,不仅如此,还巩固复习了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的知识。
B、组合性的教学
为了使学生对一首歌曲有个系统的理解,我有时就把相关的内容挪到同一节课,供学生欣赏,以便有个完整的印象,并比较感受同一类歌曲的不同特点.例如:上第六册的第三课《我们美丽的祖国》,因为这首歌蕴涵了“爱国”的主题,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个主题的理解,在学生学会这首歌后,请学生说说还会唱或还知道哪些体现爱国主题的歌曲。学生回答后,我们可以请学生来唱唱或听听这几首歌。
(3)评价活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外,每学期一次的期末测评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小学音乐成绩考核,一般都是以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内容形式单一,而且评分的工作由老师一人承包。因此在期末测评时,大部分的学生觉得无事可做,几个自制力差一点的学生就会坐不住,影响了课堂秩序。那么就需要改变评分方式:每位学生都是评委,都有打分的权利,学生分成五组,取五组的平均分作为总考核分的50%,教师的分数也占50%。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就全表现出来了,发挥每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评分的主人,体现评价的自主化。这种考试方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们经常会为了一个同学的正确评分,进行激烈的争辩。争辩产生不同,不同才能创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让学生知道自己优缺点,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开阔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欲望
四.竞
以前,大家一直错误地认为只有低年段的学生才会对“争红星”、“攀高峰”等有兴趣。但进行尝试后我们会发现:其实,任何年龄段的学生都有较强的竞争意识,这可能与现实生活中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只不过,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喜欢不同的竞争形式,如低段的学生,像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就喜欢“争红星”这种比较直观的竞争方式,他们的竞争品红星是具体的,而且教师要及时地把竞争品发给他们,一般一节课的最后5分钟进行简单的评价,并发红星效果较好。而高段的学生随着思维的发展,接触面的拓宽对这种“争红星”的竞争方式就有些厌烦了,可以采取加分的竞争形式,但相同的是教师的评价必须是及时的。良好的竞争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有竞争才会有进步。
事实证明,构建和谐、科学的教学模式,那你的音乐课肯定是多姿多彩的,学生将会在你的引导陪同下快乐地探索着音乐天地的奥秘,享受着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生活。
宋万芳,教师,现居湖北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