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401

[ 郑秀玲 文选 ]   

明天不封阳台

◇ 郑秀玲

  封闭的阳台,是现代都市生活的特征之一,它可以“阻隔住城市的喧嚣,开辟出一块活动的空间”。但是也影响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到底要不要封闭阳台呢?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以是否封阳台为线索贯穿全文,从“明天要封阳台”到“明天还封阳台吗?”到“明天先不封阳台”,披露了作者一段心路的历程,凸现了现代都市人生活的纠结,而最后的决定——明天不封阳台,昭示了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表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思想。《明天不封阳台》以叙议结合的方式,探讨人性。
  为了儿子
  10岁的儿子,面对阳台飞来的不速之客,伴着“呀,鸽子!”的惊叫,“稚嫩的脸颊立即灿若朝霞”并给予了这位客人更多的关注和爱怜,“帮鸽子做窝”,“准备晚餐”,小心翼翼地询问爸爸“明天还封阳吗”。这似乎都在表明孩童有着天然的亲近大自然的灵性,孩子希望留住鸽子,希望它能多陪伴自己,多给自己带来些乐趣,而他所居住的楼房,从12层高楼望去,除了鳞次栉比的高楼,变幻莫测的霓虹灯,而无任何趣味可言。幼时曾带给他快乐的萋萋荒草,幽幽的土路,留下了他许多美好的回忆,草坪上的蹒跚学步;捉小虫和蚂蚱,这儿仿佛就是伊甸园,而现在的滑梯、跳床、电子游艺室却唤不回儿子心底的那份快乐,面对这只受伤的鸽子,为了儿子能有一个新结识的“朋友”,出于对儿子领略新奇的世界和瑰丽的渴望,出于让儿子的心底那份柔软的东西留存,作者做出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
  为了鸽子
  小鸽子飞行途中意外受到伤害——翅膀上的一块痕,被人用气枪打伤,对人充满恐惧,无奈落在人家的阳台,担心再受袭击,“蜷缩在书架底下,正瞪着惊恐的眼睛望着我们”戒备的心理使它想飞走,“它扑打了几下翅膀却未曾飞走”。它负伤而又有“身孕”不得不中途耽搁,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在儿子的安抚之下“鸽子见我们没有伤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静下来,它伏在蛋上,眼睛紧紧盯着我们,目光是那样令人怜爱。”小鸽子的眼睛里充满了内容,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小鸽子的情绪变化,折射它的心理上的变化,惊恐——戒备——亲近,这一切也正反映着人类面前,动物们的生命岌岌可危,它时刻都受到来自人类的困扰,为了给鸽子一个安身立命的场所,为了可爱的鸽子不受到惊吓,于是作者做出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
  为了心灵
  “人,本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走进了一个怪圈,一个悖论:一方面,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辉煌的物质文明,同时,因为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又日渐与自然界相分离。于是,人们在精神上便有了一种失落感。”作者杜卫东的《明天不封阳台》就展示了人类的这种挣扎,住上宽敞明亮的楼房,看着鳞次栉比的高楼,闪烁的霓虹灯,却想念那极其淳朴的幽幽的土路,萋萋的芳草;奔波在如梭的车流,忙碌的生活中,心灵却呼唤那“蓝天白云,牧人的歌声”;面对“灰色,嘴大且长的”普通鸽子,却如同“来自神的身旁,它们引示我翘望迷离的故乡”。这一切说明人不能丢失“迷离的故乡”情感应有归属。虽然丰厚的物质生活,让人衣食无忧,但心底却空虚,人需要找到感情的依托。人不可能重新回到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但人却可以用心去贴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总以征服者自居,否则,在剥夺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在毁灭自己。那被猎杀的动物、那咆哮的洪峰、那龟裂的农田,分明都是大自然向人类发去的一次次呐喊,一声声哭诉!为了心灵的恬淡,和谐的思绪,作者做出决定“明天先不封阳台”。
  《明天不封阳台》最后的决定,表明了人类的进步与反思,表达了人类美好的理想,儿子瑰丽的渴望的满足,鸽子安身立命场所的获得,我思绪恬淡和谐宁静而高远……都因为这一决定——明天不封阳台,愿人类与自然永远和谐相处。
  
  郑秀玲,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明天不封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