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11

[ 朱俊红 文选 ]   

试论王维的诗画艺术

◇ 朱俊红

  在中国文艺的百花园里,各种文艺形式争奇斗艳而又互为表里、互相渗透。山水诗和山水画这对姐妹艺术,在发展中就彼此丰富,同趋深化,诗画交互影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驱使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画家争相从大自然的山川景物中发现诗情画意,又将诗与画水乳交融,创造出精美的艺术品。盛唐时期的诗人画家王维就以诗作画,以画赋诗,诗画融合,创作出一幅幅“诗画”和一首首“画诗”。本文集中笔墨论述王维诗中有画,论述王维是怎样用浑然天成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清幽动人的画作。
  一.“诗中有我”、“画乃心印”的诗画旨趣
  真切形象地抒发主观感受,把自己的志趣品格寄寓在诗行、画面之中,是诗画作者共同的创作倾向。我国最早的典籍《尚书》就提出了诗歌创作的开山纲领——“诗言志”。邵梅臣在《画耕偶录》中也说:“诗中有我,画中亦须有我”。郭若虚则说“画乃心印”。这些观点正表现出诗、画创作都要讲究自我性、抒情性、独特性。王维正是将这一结合点作为创作旨趣的典范。他善于将自己的情感心志熔铸于诗句所创造的艺术画面形象上,表现出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他的早年诗作《少年行》为我们描画了这样的形象:“出身仕汉羽林郞,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一名为建功立业而转战沙场、侠骨铮铮豪气冲天的少年才士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王维早年渴望功名、意气风发、积极进取的心志写照。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是作者与友人隐士裴迪相酬为乐之作,又是写景、写人、写情水乳交融之作,更是诗、画、音乐完美结合巧妙表达情志的典范之作。作者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绘成一幅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风景画,但画面中的一景一物都经过作者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和谐靜谧,更为表现人物服务与人物活动相融于一。由此可见王维诗作描绘的幅幅立体可感的画面,不正鲜明地表现作者独特的心理、旨趣和风格吗?
  二.传神入化、契合交融的诗画意境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诗歌创作讲求意境,绘画创作亦强调意境,它是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它是情与景高度融合而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王维,可说是以诗为画创造意境的专家圣手。他在对社会和大自然深入细致地观察、敏锐聪慧地体悟中思与境谐、情与景交的山水情怀,进而,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王昌龄《诗格》语)的意境,创造出一首首、一幅幅蕴涵新鲜丰富、人与自然亲密无间、交融为一、纯真纯美的诗画。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王维《积雨辋川庄作》)。这是王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有人说,这首诗是全唐七律的压卷之作,是“空古准今”的极至;有人说“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虽评价有些偏颇,但这首诗深邃的意境和超迈的风格却十分明显。作品首联“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描绘了一幅富有浓郁生活气息,井然有序的连环画面,农妇田夫怡然自乐的情渗透其中。作品颔联:“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是辋川之夏,百鸟飞鸣图,画面开阔深邃,色彩多彩活泼,情调安闲舒适。作品颈联、尾联:“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描写了作者隐居山林、与世无争、悠闲自得的禅寂生活之乐。这是一幅写意画,作者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显示出诗人、画家高超的艺术水平。
  三.形神兼备、声色并茂的诗画色彩
  诗和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它们反映社会生活的方式不同。但诗和画同属艺术范畴,其基本精神和表现手法有许多相同相通之处。古希腊时代的西蒙尼底斯就已经说过“画是静默的诗,诗是语言的画”。作为诗人画家兼具的王维,他深谙此道,让诗和画融合为一。他用语言作画,把“感的艺术”变成“见的艺术”。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其六)这是一幅工笔重彩、柳暗花明的美景图:深红浅红的花瓣上略带隔夜的雨滴,色泽柔和可爱,清晨雨后澄鲜的空气里弥散着冉冉花香,使人心醉;碧绿的柳丝笼在一片若有若无的水烟中,袅娜迷人。作者抓住景物形、色特点层层渲染、细致描绘,形象是那样逼真,色彩是那样绚丽。这又是王维把“感的艺术”——诗,转换成“见的艺术”——画的典范。看:山野之中,清幽静寂落苵滿地,家僮还未起打扫;黄莺婉转啼叫,山客却还在酣恬安稳的睡梦中。把作者心静超越自然之静和作者以静为乐的思想意义通过画面绘形绘色地表现了出来,形象表现出作者退居辋川别墅,崇高静寂与大自然亲近的乐趣,充满让人赏心悦目的诗意画意。
  四.和谐融洽、匠心独运的诗画布局
  作为视觉艺术,绘画作品首先让欣赏者感知到的是一种视觉美。这视觉美产生于形体、线条、色彩等的巧妙和谐的布局和组合。王维以画家的匠心写诗为画——精心剪裁、悉心布局、意象合一,创造出一幅幅妙手天成、巧夺天工的诗的画卷。《汉江临泛》、《山居秋暝》就是体现这一特点的力作。
  王维的诗作,每打开一篇,哪怕是寥寥四句,都是一幅浑然无迹、自然天成的画,每一幅诗画哪怕是轻描淡写,都安排得错落有致、天衣无缝。“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秋,复照青苔上”。(王维《鹿柴》)这首诗前两句写声:空山人语,愈显空山幽静。以有声反衬空寂,后两句写色:一抺余晖照青苔,更显深林幽暗。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象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由声到色,由冷到暖,信笔写来,布局妥贴,浑然天成。特别是写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是一般人觉察不到写不出来的,只有王维以他画家、音乐家对声音、色彩敏感的特质,才能刻画得这样奇妙。
  五.清新自然、象外传神的诗画风格
  苏轼诗曰:“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强调了诗歌应同绘画一样,具有天工清新的视觉美。在《题王维吴道子画》中,苏轼又说:“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王维)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樊笼。”称吴道子为画匠,而王维却能得之象外,于象外得常理而传神。的确,王维以诗为画,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清新自然、象外传神的诗画风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这是怎样一幅娱人耳目、沁人心脾的画卷:空旷静寂的青山经过雨的洗涤,愈显苍翠,秋天的傍晚,天气是那样清新爽人。雨过天晴,一轮明月升起来了,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地上;澄清的泉水从山石上淙淙流过,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映着月光,闪闪生辉,多么清幽明净!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原来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完衣服,结伴回家;亭亭的荷叶,摇动分披,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返航了。任凭春花凋谢吧,秋景如此美好,自己完全可以留在山中。这一山水名篇,作者捕捉富有特征的景物,组成和谐的画面,于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这就是所谓“象外传神”。在作者笔下,山水景物是那样清新宁静、生机盎然,生生不息,情是那样空明无碍、醉心惬意,自然与人的心境完全融合为一,毫无缝隙。这就是所谓清新自然、巧夺天工。
  前人曾评“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形象地概括了王维诗画作品清新自然的特点。王维的每一首、每一句诗都看似随意挥洒,清淡素雅,仔细品读却又耐人寻味、醇厚隽永。王维就是这样以他画家的眼睛和诗人的情思,写下一首首诗,绘下一幅幅画。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王维的诗画作品以他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艺术宝库中熠熠闪光的不朽珍品。
  
  参考文献:
  [1]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林继中《栖息中诗意中:王维小传》,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3]袁行霈、罗宗强《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版
  [4]萧涤非、程千帆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12月版
  [5]刘衍文《中国古代文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2月版
  
  朱俊红,女,江苏教育学院运河分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教育。

试论王维的诗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