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教材的全面实施和语文教改新理念的深入人心,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学语文的教改实践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新的语文教材给人以全新的面貌,它带给我们在旧有教材桎梏下变得目光呆滞、思维迟钝的师生以崭新的感受和精神心灵的巨大震撼;另一方面,在广大教师的艰苦努力下,语文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也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和活力有力地冲击着旧有的教学模式,荡漾着陈旧的教学理念的浊浪。
一.人文精神与语文教育是否统一
我们正处于一个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急骤衰落的时代。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吞噬着当代青少年残存的心智,而被传媒一再掀起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浪潮又不断地冲击着他们并不牢固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根基。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漠视和丢弃最终导致其对人文教育的漠视和丢弃,进而使得我们整个教育生态体系出现失衡,教育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二.应试教育与语文教育的矛盾
应试教育要的是成绩,语文教育要的是素质。由于日趋加剧的社会竞争和人们对价值取向的不同,应试教育成了无论如何也不肯退出历史的舞台,不管相关部门如何声嘶力竭地为素质教育摇旗呐喊,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可悲局面没有任何改观的迹象。特别是校与校之间更是分分必争,排名次,争生源。课程改革尽管在理论层面和某些操作环节上有了对应试教育的声讨和纠编,也有了素质教育的表面图景,但事实是,在表象的掩盖下的是日益激烈的升学竞争。这种竞争随着教育功利化和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平衡,不断深化地向学生延伸,制造着新的起点不平等和机会不平等。建国以来,语文教育界一直存在着语文工具性和思想性的争论。现在不再争论了,但在所谓多性多元共存的旗幡下,语文教育中最具魅力的花朵——人文精神也黯淡无光。
课堂上热烈的场面,争先恐后的发言,有时造就了一种特定的不可控制的惯性,使得教师不能完成必须完成的教学任务;不能顾及那些学习成绩一般,表达能力和参与意识不强的学生,让他们平等地享受学习的快乐和交流互动的成果。广泛应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手段的直观教学,的确具有不同凡响的优势,能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新奇感和学习主动性。但对于一篇意蕴丰富、情感复杂的文学作品,你把它的文字转换成相应画面,在帮助学生发挥想象的同时,正好抑制了他们的无限可能的想象力,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同时,使文本呈现出另一种状态的呆板、僵化、模式化和单色调——在五彩缤纷掩盖下的单色调。语文教育的死穴在哪里?从外部环境说,是整个社会的功利化的产物,是整个教育的根本目标从提升人类的精神价值沦落到仅仅是为了获取生存手段和方式的必然反映。从内部环境说,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的巨大钳制,发挥了作用。即使是带给人们希望之光的新课改,即使是充满诱惑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大可能改变应试教育的实际功利定位,甚至有时还有强化这种定位的效果。只要教育评价的方式、机制不进行有实际意义的革新,期望语文教育的春天永远是一厢情愿的事。
三.教师精神与语文教育是否相互促进
当前中学语文的教育必须进行双重突围,即:在进行内部有效修补的同时,在外围上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和冲破应试教育桎梏的理念突围。
然而,语文教育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或者排斥基本和必要的语文基础,这不仅是现实条件下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基本语文素养的人不可缺少的东西,更是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提供基本保证。因此,语文教育要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尽管有许多条件需要创造,有许多困难等待克服,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改善和重构教师的精神和学识结构仍然是第一位的。这就是说,如何评价学生,即使在目前不尽如人意的教育背景下,在人文精神缺乏和应试教育泛滥的环境里,我们语文教师还是应该有所作为,用我们的行动去努力改变面貌。什么时候我们语文教师真正有了这样一份情怀,一种意识和使命感,有了提升自己的迫切愿望,什么时候我们才有希望看到,在语文教育的天宇下,会冉冉升起这面人文精神的大旗的。当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坚守自己心灵的天空,才能找到语文教育的突围之路。就是说,要想使语文教学真正得到改观,就要从根本上着眼,大家一起努力吧!
胡必勇,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