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97

  

论诗歌阅读鉴赏的“三斧头”

◇ 孙 旺

  一份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题应该说是最让老师费心、学生烦心,而得分又最让人闹心题型之一,每届每份试卷它的均分基本都在50%左右。根据笔者多年研究,如果用好“程咬金”的“三斧头”,肯定会取得“事半功倍”效果。
  第一斧:围绕题材,做好情感归纳
  在诗歌鉴赏教学指导中,笔者发现,很多同学重字字落实,不重整体把握。其实,在读诗歌时,完全不必拘泥字词句的理解,而要学会从整体上去把握,抓住诗歌文题,明确题材归类,做好诗歌情感归纳。诗歌中常见题材类型主要有:爱国爱民、忧国伤时、建功立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孤标傲世、伤春悲离、惜别怀友、羁旅思乡、思亲怀人、即事感怀、咏物言志、借古讽今、怀古伤己、思慕田园、隐逸山水、行役戍边、参禅说理、人民疾苦、劳动生活等。
  有不少诗词的题目反映出诗词的题材。如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这首诗的题目是“边词”,应属边塞诗,行役戍边之作。诗歌首句是全篇总冒,以下三句即对春色之来迟进行具体描绘。第二句用本该桃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二月,然边地的垂柳却仍在凛烈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枝条这一典型景象,表现五原的荒寒景象。三四两句仍紧扣“迟”字,通过五原与长安不同景物的对照,进一步突出强调北边的春迟。再从辞色上看,全诗充满了冷色调的词语。这样,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不难发现,全诗虽然没有写到人,但在这样荒凉寒冷的环境中,戍边的将士会怎样呢?诗作显然蕴涵着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
  第二斧:围绕诗句,做好词句篇理解
  我们在初步读诗歌文题,大致了解诗歌所写的题材,对诗歌所表现的情感有了初步的揣摩之后,要想真正读懂诗歌,还必须对诗歌进行逐词逐句的理解分析,否则理解仍是隔靴挠痒,抓不到作者本来的情感意图。那么我们如何去理解诗句呢?
  1.要了解律诗绝句和词的体裁知识。绝句是两联四句,律诗一般是四联八句,词是上阙下阙。每句是以一个逗号为准,(千万不要现代汉语的“。”“!”“?”为一句),诗句为了照顾平仄对仗有时会不按正常语序说话,如杜甫的《日暮》“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一句,这两句词序有意错置,原句顺序应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莹欲滴。词序的错置,不仅使声调更为铿锵和谐,而且突出了“石泉”与“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现的诗意更加奇逸、浓郁。从凄寂幽邃的夜景中,隐隐地流露出一种迟暮之感。
  2.要真正了解诗歌“意象”“意境”等术语内涵。我们说一般用来考查的诗歌,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它都具备中国古典诗歌一个共性特征——情景交融。要想读懂诗歌,那就必须要能够透过诗歌的“景”,即透过已浸满诗人感情的“意象”,去揣摩全诗所渲染的情感氛围,即“意境”,从而才能达到深刻理解诗人的“匠心”所在。而且事实上每一句写景诗句都表达具体特定情感,如果我们不深入进去分析的话,就很难答到正确的答案。
  3.还要了解诗歌情与境安排上的篇章结构特点。一般是要么先抒情后写景,要么是先抒情后写景;在最后抒情时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用典或寓情于景,从而达到含蓄隽永的风味。
  第三斧:围绕题干,做好逆向揣摩
  学生在诗歌阅读鉴赏时还往往会进入一个误区,就是那种“拔高主题和机械死记”注重自我感觉。面对此误区最好的办法,就是逆向思维,认真研读题干,特别关注这些词语或短语,如:“从全诗看”“请简要分析”“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请结合本词作简要分析”“请从写景的动静和写景的顺序”。
  当然还可以根据所给注释、作者、朝代,去知人论世式阅读鉴赏。这样就不会陷入盲目的作答,在做简答题时,要点面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结合,一定要紧扣原诗内容,切忌脱离原诗泛泛而谈,力争做到语言精练,术语规范,抽象理论与具体内容相辅相成。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得提高诗歌鉴赏题的得分率。
  
  孙旺,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论诗歌阅读鉴赏的“三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