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86

[ 宋振伟 文选 ]   

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 宋振伟

  在每个犹太人家里,当孩子稍稍懂事时,母亲就会在《圣经》上滴几滴蜂蜜,然后叫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种仪式的意思不言而喻;书本是甜的。犹太人爱书如命。
  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无论是各大网络调查还是实际问卷、访谈等调查显示,我们初中生离课外阅读已经渐行渐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班里的学生对待课外阅读,已不如我自己读书时的单纯的喜欢,似乎有了更复杂的情感。是欣喜、期待,还是厌恶、憎恨?由此,我对班中的学生进行了关于课外阅读的调查,试图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
  一.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
  (一)阅读兴趣逐渐减退,阅读范围呈现单一趋向。
  学生所表现出来的阅读热情远远要低于我调查前的预期,只有35%的同学表示自己有浓厚的阅读兴趣,而其它的则表示不知道,或者根本就是讨厌阅读。
  这与家长、老师甚至整个社会、当前的教育体制都是大有关系的。如今很少有家长反对自己的子女进行课外阅读,相反,许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非常支持孩子读书。但是真正关心孩子在读什么书,读书方法是否恰当的家长却是凤毛麟角。这些林林总总存在于阅读中的潜在问题,家长是否注意到了呢?比如《红楼梦》、《三国演义》等,可能还是通过电视等其它媒介了解地更多一些。这大概与现在呆板枯燥的古文教学离不开干系,复杂的文言语汇、陌生的社会背景、枯燥无味的学习方法让许多学生因此而怕读古文、怕上古文课,从而抹杀了学习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阅读目的呈现功利性,阅读时间得不到保证。
  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读书目的大体上分两种趋势,小部分同学阅读是纯粹为了消遣、娱乐,还有大部分同学认为阅读是一种方法,通过阅读可以获取高分。几乎没有同学是真正因为喜爱读书而去阅读。在问卷之后我请同学们写下最近看的几本书名。《繁星》、《春水》、《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格列佛游记》等等,回去一查,都是近年来《常州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说明》(也就是考纲)中要求的课外阅读篇目,也就是说有可能出成中考试题的,所以不看就会考不出。
  (三)硬件配套不齐全,课外阅读的氛围尚未形成。
  学生往往把课外阅读的首选地点放在家里,其次才是图书馆,而学校几乎是被排除在外的。家庭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理想的阅读空间吗?阅读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家庭无疑具备了这样的条件。许多社区,是没有图书馆的,使学生失去了最有利最便利的阅读地点;而学校的图书馆因为场馆有限,收藏的图书不多,也不新,并且也不是每时每刻都向学生开放的,是按班级轮的。
  (四)阅读习惯没有形成,阅读作用无法体现。
  这是在这份问卷中表现出来的另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在调查的200多名学生中,只有8.8%的同学经常做读书笔记,只有2.5%的同学经常写读后感!比例低得惊人。从这个问题可以看到,学生在阅读上随意性很强。没有笔记、没有读后感,所读的内容没有经过进一步品味、反刍。
  二.加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对策
  在调查的同时,我也试着就调查的结果在自己任教的班级中作出相应的阅读教学策略上的改变,让中学生喜欢阅读、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用阅读构建一个美好的世界。
  (一)改变观念,为阅读摆正位置。
  阅读常常被看作是人类打开通向理性世界大门的钥匙。在实践中,我也确实发现,当没有课业负担时,学生是十分乐意阅读课外读物的,并且阅读的面非常广,各种类别都有涉及。提倡阅读,是与文本、与作者的一次心灵的对话,是获得我们所无法亲身经历的体验,这与看一遍文学导读是不同的。有鉴于此,学校、老师应该重新看待阅读,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看书,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不是为了考而读。
  (二)改进教学,培养阅读兴趣
  人的认知与自我需要紧密联系,只有当这种“需要”转化为愿望时,才能迸发出强烈的内驱火花,形成积极的追求。在死气沉沉的匪夷所思的练习题中,学生的阅读就成了任务,吃力而被动。原本应该享受读书的乐趣却成了索然无味的题海训练。这样令人疲倦的阅读,必然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厌恶和畏惧,又怎么会真心喜欢阅读呢?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应该从课内的阅读教学着手,让学生享受阅读中的心灵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以及精神对话,以此来构筑属于学生自己的充实而高尚的精神世界。因此在阅读上,我试着对学生阅读进行一些指导和调整,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矫正,另一方面可以形成较为明朗知识体系格局。例如在都德的《最后一课》后指导学生集体阅读都德的另一篇短篇名作《柏林之围》,例如,学习了杨绛的《老王》之后,我向学生推荐了另外两个文人笔下的车夫形象——鲁迅的《一件小事》和老舍的《骆驼祥子》,试着让学生分析这三位文人笔下的车夫形象。在这样的延伸中,学生的阅读渐渐有了些门道,对于文本的理解不再单一,取得了一定效果。
  (三)跟上变化,给学生正确的指导。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既没有帆,也没有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航行。”在这句话后面我还想加一句,正确的指导,是掌握方向的舵,正如航行需要有一个方向,阅读需要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为此,家长、老师应该要合力来做这件事,不要把孩子的课外阅读放在一个看似开明实为听之任之的三不管区域。老师自身也要时刻关注文化信息,及时了解学生关心什么,兴趣如何,以便有针对性地推荐好书。再一方面,应该注意对学生正确良好的读书习惯的培养,使学生所看的各类书都能成为她自身文化素养的一部分。而家长也应该积极与学校、老师配合,关注孩子的课外阅读,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为孩子课外阅读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利用资源,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
  如果学生的课外阅读仅仅依靠家里的藏书,那是远远不够。要能够利用起身边可利用的资源,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私底下,有同学买了一本好书,可能几个好朋友之间会相互传阅。为什么不把这个资源更大范围地利用起来呢?传阅的范围可以扩展到班级里,甚至是班与班之间。创造一个人人读书、人人谈书、人人荐书的良好氛围,好书大家一起欣赏,一起体会。这是一个方面,另外,还可以联合其它科目的老师,相应推荐一些书目以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对学生的读书范围起到补充的作用。为此我在所教的两个班里各开了一堂阅读课,每周一次。每次课前,请同学上来推荐一本自己最近读过的书,简单介绍书中的内容和推荐理由,或者请同学谈一谈最近读的某一本书的感受,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实践证明,学生自己的推荐更符合他们的阅读兴趣,往往一两位同学推荐后,其他同学也会拿起那本书来看一看,并在读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效果要远远好于一个人读。而同时,我自己在平时阅读的时候也会留心是不是有适合初中生的内容、题材,有好的文章、书报也会保留下来在阅读课上给学生朗读全部或者其中的一部分,来打开学生的阅读视野,不断扩充他们的阅读量。
  (五)改革教育体制,实施有效的阅读评价。
  当前的课外阅读不尽如人意,首先是要实施有效的阅读评价,着眼于人,真正地理解素质教育。每半个月,我会要求学生上交一次阅读摘录,可以是对读到的自己较欣赏的句段的摘抄,也可以是对读完一本书之后的感悟、评价。短的可以一句两句,长的可以满满一页,在这样的摘录作业中,我发现了不少同学都对阅读有了自己很独到的见解。好的阅读笔记或其他类型的阅读成果,我会在早自修诵读,或者打印之后张贴在教室后的板报上进行展览,甚至推荐发表到学校的文学社刊上。只是一点点的鼓励就能让学生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进行阅读。并且从长远角度来看,学生的课外阅读也促进了他们的写作,促成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样一方面帮助教师检查学生的阅读成效,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更有利于抓好阅读指导。实施有效地阅读评价一定要坚决摒弃以考试、检测为主的做法,注重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升阅读品位,积极探索新颖的、有效合理的评价方式,达到促使学生爱读、乐读的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爱上阅读!
  
  宋振伟,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让学生爱上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