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施新课程的教学中,我深深体会到:教材是我们实施教学活动和传授知识的主要依据,也是为学生作文提供了充实的材料和典型的范例;而开发利用校本课程,既是充实自己的精神、提升人生境界的必要补充,又是为作文教学开掘源头活水,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开辟多种途径,盘活作文资源
本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各种资源,切实搞好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开发,我校编写了校本教材《名人·名窟·名居》。这本教材汇集了我县历史文化、地理风貌、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古代建筑、旅游景观、名人逸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等材料。我在充分利用《名人·名窟·名居》的基础上,开辟课程开发的多种途径,盘活作文资源。
(一)校园文化。我校教学环境优美,充分地发掘校园环境和校园文化资源,并有效地运用到语文学科的课程开发中来。如重塑学校文化、班级文化、寝室文化,造就怡情悦性的校园文化。培养学生留心周围生活,观察周围环境的能力,从校园文化中挖掘有意义的写作素材来。
(二)影视网络,也就是从电影电视节目和互联网上选择内容补充到教材中来。主要指导学生把握重要新闻,积累现实生活中的新人新事等信息。让学生由此积累了具有鲜明时代特性和深刻感受体会的鲜活材料,如关注奥运会、民工问题、雪灾地震、环保、世博会、热点人物等,以便在作文素材运用时能够充分体现时代色彩和个性思考。
(三)各类的图书馆。带领学生到我县各级各类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到阅览室阅读摘录。指导学生丰富见闻阅历和人文知识的积累,以期逐渐解决作文材料贫乏的问题。
(四)社会环境。我县人文历史源远流长,饮食、旅游文化博大精深,乡土乡情、社区文化丰富多彩。了解社区中市民或村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文化演变等,旨在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增强人文关怀的情感和文化底蕴;拓展文化视野,对各种文化现象进行理性思考和价值评判,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是鲜活作文材料积累的途径之一。
结合现行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围绕人文主题,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编写专题的特点,运用适度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方法,使校本课程资源的利用与课本资源的要求能基本保持一致。每个训练基本上都有一个与本专题相契合的主题,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把原有活动范围缩小,使学生有据可寻,容易感知和操作。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学写作,从而达到语文素养和作文能力整体提升的目的。
二.优化各类活动,激活作文灵感
结合校本教材《名人·名窟·名居》及本地的资源,我将作文训练活动大致分成几个专题系列。专题系列活动不受书本的局限,可大胆引入本地的有利资源,激活学生作文的灵感,使学生学会置身情境,调动、酝酿情感,激发作文欲望。
(一)亲情系列。亲情是古今中外文人笔下一个永恒的话题,是学生成长旅程中不可缺或的情感依托。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品味人生,形成自主写作的动机。这个系列可以对应于每年五月的母亲节和国庆节,以“献给母亲的歌”和“我爱我家”为主题。
有位学生在《我爱我家》一文中写到: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最繁忙的时候。父母整天忙着秋收,家里也就顾不上了,放了学,一路跑回家,放下书包便操起工具去收谷子。收完已是满头大汗,但一刻也不敢耽误赶紧去帮姐姐烧晚饭。每次都由我点灶加柴,往往弄得整个厨房炊烟滚滚,呛得人我和姐姐又打喷嚏又流眼泪。等晚饭烧好我已成了一个“黑人”……
我和我的亲人在这个家园里享受着优美的自然,编织着和谐的生活。我爱我的家,爱我其乐融融的家。
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是因为文章负载着作者思想的泪或笑,承托着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真实的情感,是动人的;浸染了真实感情的思想,就是鲜活的。写作有了真实的情感,便获取了鲜活的生命。
(二)感受自然系列。自然为学生知识、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提供了某种特定的条件资源。本校学生来自各地各村,也有良田万顷、秀山挺立、各种传说优美动人的素材。美国作家奥尔科特说:“在乡村出生长大的人等于受了一部分最好的教育。”在来自农村的学生视野里,家乡所独有的简单景致:青山、绿树、小河、古井、黝黑的石板桥、风雨中的小楼阁、低矮的屋檐老屋……不再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已成为写作中可以撷取的素材,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
有学生是这样写回家所见的荷塘:“那高高低低,大大小小,亭亭玉立的荷叶,像一把把撑开的阳伞,挤挤挨挨,错落有致,连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往远处看,每张荷叶的上方下面,总有一支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有的还是一个花苞,像一支令箭,直刺苍穹,显得器宇轩昂,生机勃勃,令人油然而生敬意;……往近处看,荷花散发出来的清香,引来蝶舞蜂喧,让人赏心悦目;更有那调皮的蜻蜓,扇动着一对长长地翅膀,从这支花飞到那一支花,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的画意诗情。那一只只的蜻蜓,蝴蝶、蜜蜂就像是一道道流动的风景,在荷花荷叶中穿行……”
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得益于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启发。把这些独特的写作资源与个人内在感悟融会起来,就能产生情真意切、生动感人的作文来。
(三)民间文化系列。深邃的民间文化资源,它蕴涵着广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民族精神。利用校本课程“名居篇”,了解全县代表性的古建筑。如叶氏建筑群,它本身也还保留着一些老房子,这类活动可以安排学生实地考察,了解老建筑的特点及历史;也可以通过听老人讲述有关老房子的故事或在教师的帮助指引下查资料,了解古建筑的特点;还可结合家族寻根,像“民居苑”有很多的家族,如徐氏祠堂现今保存完好,学生可以分小组回家以寻访老人、查询族谱、搜集民谣等方式进行一系列的调查活动。
(四)文化旅游系列。龙游历史悠久,文物精湛,旅游资源丰富。如龙游国际龙舟邀请赛,全国汽车拉力锦标赛,堪称“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龙游石窟,古建筑集萃之地的民居苑等。利用校本教材“名窟篇”的内容,引导学生把这些自己感动的事例和场面与作文题目紧密结合,使饱含情感的印象清晰起来,写作的良好欲望便会产生,若再能升华出对生活的独特感悟,那么一篇卓尔不群的好文章可能就会在学生的手中诞生。不仅展现了我县旅游资源的特色, 也寄托了对现实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憧憬。
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自我体验,是一次将乡土传统文化与生活实践、作文训练相沟通的尝试,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写作,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更能提升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为作文思想情感的抒发蓄积能量。
三.借鉴他人长处,规范作文表达
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在最后阶段的训练中,将接触数量众多的美文——主要是阅读名人作品和学生的好作文,这类文章往往是经过精心选择的典范之作,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构思、立意、智慧,都会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以规范自己作文的表达。
校本教材“名人篇”中军旅作家汤宏的《母亲最后的日子》,以真实的生活经历,真情的生活感言,诠释人世间的至真、至善、至美,以此拨动你我之间心灵共通的美妙音符。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永远不会忘记母亲,永远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消减对母亲那深深的爱。正如古人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文”。
有学生写的《大山般的深情》表达了对父母深沉的爱的理解,“有次学校临时放假,我兴冲冲地回到家,发现父母都不在。我猜他们一定在田里,因为那时正是农忙。由于中午未进米粒,此时腹中正饥,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菜橱,幻想着里面那一道道可口的菜肴。可就在那一刹那,我呆住了,偌大的菜橱中孤伶伶地躺着一小碟白菜和一碗搁置已久的霉干菜,我似乎曾经见过,却从未吃过。我都不敢置信,这些,竟会是两个大人的食物,两座山的能量来源……
作文的情感是真实的自然的流露,倾泻于作者的笔端,也浸透到了读者的心里。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开放性的命题引发了多样的表达,学生容易天马行空、胡编乱造、生搬硬套,很多学生一下笔就是秦皇汉武、李白杜甫,材料铺天盖地,而自己的思想全被名人事迹淹没。而阅读这类文章,对学生作文启发很大,收获不小。我们要善于吸收同学优秀文章中的亮点,规范自己作文的表达,学习、积累他们文章中给你启发的长处,博采众人之长的完美呈现。
校本课程开发利用,大大激发了学生作文写作的兴趣,激活了学生创作的灵感。在新课程教学中,我感觉作文教得比以前轻松,学生也易于写,乐于写。胡编乱造、缺少生动记叙、缺乏深刻推理的作文少了,感情真实、内容丰富、联系生活现实、富有个性和创新的作文多了,在各级各类征文活动中得到嘉奖的作文多了。可以这么说,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了提升学生作文能力必不可少的一条途径。
徐渚,方敏,教师,现居浙江龙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