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69

[ 靳元江 文选 ]   

如何实现学生创新阅读

◇ 靳元江

  阅读对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但在学生中,为考而读,急功近利的现象比较严重,这不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高。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真正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积极引导,不断创新,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放到首位。
  一.引导学生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在当今这个多元文化交汇的时代,我们会发现许多学生手中捧着通俗故事、满分作文选编和流行杂志等。这种感性化、浅层次的功利性阅读,占据了他们许多课余时间。功利阅读的需要主要来自于放松和应试两个方面。当然,功利性阅读是需要的,但绝不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主流。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说,只有多读经典作品,才能完善他们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因此,要引导学生去品味经典的醇香,从功利阅读向经典阅读回归,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一)结合课文学习给学生推荐了一些经典篇目,如学《景阳冈》推荐《水浒传》,学《草船借箭》推荐《三国演义》等。(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具体的经典作品阅读计划,如七年级读《水浒传》,八年级读《三国演义》,九年级读《红楼梦》等。并为学生提供必读书目和选读书目。(三)在实际阅读中,很多经典作品的内容远离学生的生活,不易读懂。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外阅读指导,向学生介绍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赏析精彩章节,为学生阅读经典提供帮助。(四)创设一个阅读经典的氛围,如在班级张贴作品的插图、播放相关的影视片段、学校还开设了一个墙报专栏以供学生摘抄作品中的名言警句等,让学生在浓郁的经典文化氛围中成长。
  二.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对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讲,阅读活动主要表现为兴趣化的阅读。实际上,仅靠兴趣维持阅读难以长久,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成效。而新课程标准以及教师推荐的读物,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感兴趣的,但这些规定的阅读量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是必须完成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要求学生有高度的阅读自觉性、自制性,需要用意志来支撑,保证阅读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这一点来看,阅读指导不能完全迁就于学生的兴趣,应该在激发兴趣的同时,注重阅读意志的磨练,促使学生从兴趣阅读向意志阅读跃迁。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将阅读量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每个年段、每个学期,甚至每一天,让学生逐步达到规定的要求。学校还定期举行讲故事比赛、写读后感比赛、美文赏析会等阅读活动,让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以成功的体验来补偿过程的辛劳,增强战胜阅读障碍的信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阅读兴趣的激发,又要注重阅读意志的培养,充分发挥两者的互动作用,推动阅读活动持续深入有效地进行。
  三.实现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共生。只有热爱阅读的教师,才能充实自己的课堂,体验学生阅读的甘苦,找到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的话题,及时向学生推荐有益的读物,成为学生阅读的榜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阅读与学生阅读之间要努力形成“共生”效应,达到相互依存、彼此有益的境界。(一)是师生共同阅读。为此,推荐给学生的必读书目,教师要先去读。同时还要求教师的阅读面一定要拓宽,既要读好经典作品,还要关注当代作品,及时为学生推荐优秀读物;不仅要阅读原著,还要阅读一些相关的评论文章和背景材料,以提高对学生的指导能力。(二)是师生共同感悟。师生在阅读中都有体验和感悟,但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差别,他们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区别的。因此,师生及时交流,进行心灵的对话,不仅有利于师生情感的沟通,而且有利于学生精神世界的充实。(三)是师生共同打造班级“阅读文化”。师生合力打造的“阅读文化”,能对阅读活动的推进产生深刻的影响。“阅读文化”的打造可以从氛围营造、环境布置、活动开展等各个层面进行。让教师和学生人人拿出自己喜爱的几本书,在班级建立“流动书箱”,在全年级建立“流动小书屋”。营造“书香伴我成长”的阅读氛围。(四)是师生共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随文批注和片段集锦。坚持写读后感,做到有感就发,不拘时间,字数和长短。长期坚持不仅提高阅读能力,而且对提高语文素养大有益处。
  
  靳元江,教师,现居湖北保康。

如何实现学生创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