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75

[ 陆文兵 文选 ]   

我看语文“考学”

◇ 陆文兵

  我参加过本市县教育系统组织的几次教师考学活动,所考学科为语文,所考试题和江苏省高考语文试卷题目相当,感受如下:
  一、选择题存在一定猜测性和不公平性。仅以第一个注音题为例,坦率地讲,笔者做对与做错次数是各占一半。这使我想起平时考试中常出现的异常现象:语音素质较好的学生把第一题做错而语音水平一般的学生却能做对。人们做过这样的试验,将高考注音题分别给一组小学六年级学生和一组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做,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小学六年级学生组答题正确率高达百分之九十,而后者正确率仅为百分之六十。笔者由此想到其它几个选择题,考试中常会出现这样情况,认真思考的学生做错了,未加揣摩的学生答对了。这实在令教者叹息。选择题多了,考生不按常理答题的比例就会增加,这便影响了高考公平性的威严。在此我想说的是,语文选择题当越少越好。
  二、偏大的试卷题量影响考生水平的发挥。笔者经过几次考学,充分体会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考后与参加考试的同仁交流,大家都有同感。相对地说,教师作答本学科试卷,比学生要得心应手得多,可每次大家都是从头至尾搞得十分紧张,然后匆忙交卷;那么考生要在规定时间答完一份试卷,就必须做到心急手快,做任何一个题目都不能有回想的余地,甚至连作文审题都不能过分多想。翻看近年来十几家高考语文试卷,题量都较大,这便缺少给考生充分的思考空间,难以反映考生的真实水平。
  三、繁锁的试卷题型扼杀了语文学科的本性和功用。考语文,应当是考出学生的理解语言文字能力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可是现在高考语文试卷题型从注音到作文,整个题型不下10种,一些大阅读题设计得十分复杂,其答案要点有时竟达六点之多(至于文本作者是否有这个意思另当别论)。这么多题型让广大师生殚心竭虑,忙到最后把语文的本质忘了,把学语文的功用忘了。人们往往有这样一种心态,试题越难越能反应出考生的水平,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简单反而能考出人的素质,笔者翻看上个世纪初我国高校的一些自主招生考试语文试题,题量普遍比现在少得多,题型也很简单,难度不大,但这并不妨碍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那个时代产生的钱学森、郭沫若等一大批有名望的文理科精英至今令后生们自愧不如。
  四、语文考试难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语文考试之前语文可学可不学,学语文与考高分关系不紧。笔者每一次答题之后都会有上述的感觉,从而逐步理解高三语文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学生为什么在语文老师三翻五次强调语文重要之后仍然不肯学习语文。每份高考语文试卷,除了默写与教材相关外,其他地方就很少与教材有联系了,考生在考试前一个月,甚至前一年学不学语文,就语文考试来说已无多大意义,语文教学落实到语文考试上,就陷入了“少种”与“不种”的效果都一样的窘境;在应试教育如此激烈的今天,通过“广种”来收获语文教学的成果,其难度不言自明。既然如此,学生当然愿意将功夫花在见效快的其他科目上,语文逐步被冷淡就在情理之中。
  最后,就语文考学活动本身谈一点个人看法。让语文老师和学生在同一时间做同一张试卷,总体来看,我是赞同这一做法的。一则可以使老师在做题中更加熟悉试卷,课堂评析更加游刃有余,二则可以让老师在答题过程中感受学生的真实应考心态,便于老师指导教学,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问题是一些组考部门只关心参加考学老师的答题正确率,甚至以此作为评价教师素质优劣的标准,部分老师认为这是管理部们整治自己的手段,对考学有抵触情绪,这就游离了考学的根本宗旨。我们在追求答题正确率的基础上应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揣摩学生做题的思维过程上,题目做错做对要讲究,但更重要的是研究自己所教学生会怎样答,会有多少人答对,多少人答错,学生答此题想法会和自己做题的思想有何异同,哪怕教者答错了,也无关大碍,关键是要努力让其所教学生从答题中吸取教训,从而提高答题正确率,这才是问题根本。而现实是一些组织部门请老师“考学”之后,给老师试卷打个分数,做个记录,“一考了之”,教师的“考学”的便丧失了真正的意义。
  “考学”活动,其最终目的应当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让老师“考学”,让学生受益。
  
  陆文兵,江苏金湖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我看语文“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