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81

[ 周冬梅 文选 ]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 周冬梅

  就我国现状来讲,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它是课程标准的具体体现,是新课程理念、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的载体,是师生互动的主要凭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深入地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仔细地研读新的试验教材,领悟编者的编写意图,以求让自己“教”得更好,学生“学”得更好,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要讲究文本解读的策略。
  一.多元的解读
  假如我是狼
  [背景]:一位老师在教授《狼》时,在完成了“疏通字词 读顺句读”、“变换角度 读评故事”、“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等环节后,学生悟到了这样一些寓意:狼无论多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等等,总之是对狼持批判态度(这也是比较普遍的共识)。老师这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案例]
  师: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什么想法?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
  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生: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
  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
  生: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师请学生看一段片子:狼“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进午餐的情景。)
  师:同学们,请你以狼的身份向人类诉说一下自己的苦衷。
  生:人是生命,动物也是生命,都有生存的需要,也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人类不能滥捕滥杀各种动物,恶待动物也就是恶待人类自己。
  师:是的,如果人和动物之间能够多增进沟通,所有的动物之间都可以架起一座桥梁,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反思]
  老师设计的这个“变换角度”看问题的环节,可谓匠心独运,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走向了多元。其实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时会惊人地相似(其实从学生的作文中就可以明显地感觉思维趋同性),这或许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这种时候,我们就不能在学生已经弄懂的范围内兜圈子,对文本的解读浮光掠影浅尝辄止。我们不妨引领学生从“集体共识”中走出来,通过这种“变”的方式,指导他们仔细研读文本,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二.有效的链接
  万里长城今何在
  [背景]
  这是八年级(上)的长城专题。在了解了长城的构造、长城的历史,探讨了长城的价值、长城的精神之后,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案例]
  材料一:两组画面
  展示长城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的美丽画面。
  展示长城上乱涂乱画、惨遭破坏的真实画面。
  材料二:一组数据
  1、从有史籍明确记载又有遗址实物为证的楚长城开始,从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7世纪2千多年间,中国人一共修筑了5条万里长城,总长度达10万里。
  2、大约9万里的4条万里长城实际上已从中国大地上消失了,而仅剩的千分之几目前仍在不断消失。
  3、1984年春,华夏子(董耀会、吴德玉和张元华)以自己的两条腿把中国的最后一条万里长城——明长城从头到尾丈量了一遍,发现主墙体基本完好的仅剩4千多里,约占1/3,另1/3遭到严重破坏甚至已坍塌为废墟,剩下的1/3已经完全消失。“华夏子”大声疾呼:“救救长城!”
  4、2002年8月2日,再次丈量,结果更令人痛心。由于沿线生态恶化,人为破坏严重,明长城比18年前更短了,主墙体基本完好部分已由当年的1/3缩减到1/5,还看得出明显墙体的废墟和遗址不到1/3,二者加起来已不足5千里。
  师:看了这些材料,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在这么美的长城上刻那些字的人是可耻的。
  生:我觉得很心痛,很担心,真怕长城会消失。
  生:我从来不知道还有这样的长城。
  ……
  师:是啊,看到这些,我和同学们一样,心都揪起来了。那么美的长城,那么壮丽雄伟,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长城,中华民族象征的长城,却被如此破坏,我们该怎么办?
  生:应该对破坏长城的人进行罚款。
  生:应该立法,加以保护。
  生: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加以宣传保护。
  师:想法很好。那我们每个人自己又能做些什么呢?
  略沉默,一个学生:我保证我不去破坏长城,并会制止别人去破坏。
  师:我想,这也会是我们所有同学的保证。当然,这也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做到的。
  [反思]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对长城的理解更为全面。在有了为长城感到骄傲自豪,为长城惊叹这些美好的情感之后,带着学生走到美丽的背后,正视问题,让他们更多了一份责任感,这样的链接是有效的,也是有必要的。新课标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要进行语文学习的拓展延伸。语文教师要具有课内链接课外、链接自然、链接生活的本领,让学生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从而为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当然,链接的内容一定应该是有效的,一定是立足于文本的。否则就会淡化文本学习的意义,为学生的语文学习设置障碍,加重其学习的负担。
  三.必要的整合
  说英雄谁是英雄
  [背景]
  这是“人教中学语文教师论坛”中网名为“支离破碎”的一位老师发布的题为“‘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语文课堂概述”的概要。
  [案例]
  选择初二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打乱原本次序。
  “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之一:《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中国特色的草莽豪杰。不论现在对此人有何评价。认真读了《水浒》才有发言权。我给予本文的概括是“只因白昼如漆,罗汉杀生取义”。没错。是用的“生”因为他不是自杀。教学过程不表,但是由于文章比较深。老师指导阅读较多。
  “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之二:《诺曼底号遇难记》
  西式风格带有典型绅士风度的英雄。充满了人道主义和个人魅力的英雄。对于此人,我在课堂上的概括是“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课堂引入《斑羚飞渡》。由学生自主进行对人性,对灾难心理学等内容的文本研读和思想讨论。顺便说一句,此课的导入我是从巴金逝世谈起后自然过渡的,因为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受雨果影响巨大。
  至此,对于英雄的理解已经初步向现代化和国际化迈出了一大步。学生对英雄的理解已经表现出了理智和独特的观点。
  “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之三:《居里夫人》
  学生的内心渴望成为英雄,但前面两篇中的英雄我希望他们能够永远不要去做。在正常的人生中我们需要他们成为像居里夫人那样的英雄。通过坚强的意志,不懈的努力,同时又心系人类,热爱祖国,虚怀若谷。本文的学习,基本以学生深入文本后的自主生成贯穿课堂。
  “说英雄谁是英雄”系列之大结局:真我英雄
  无庸多言了。我们的学生,自我意识是比较强的。更何况某个人是否英雄,见仁见智。本课堂以学生的自我文章交流分享讨论升华为主。用心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无论成败,问心无愧。即是英雄。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去成为真心英雄。
  布置周末作文训练:“我的英雄观”或者:“我心目中的英雄”。
  上完之后,自我感觉尚可。无论是对文本的深入研读还是对思维的训练,尤其是学生的自我生成方面,可圈可点之处很多。如果有时间我会把它做得更加详细。除了这个系列,还有不少我想上的系列,只不过改造教材为我所用真的很难。
  [反思]
  虽然只是个概述,但给我的震撼是大的,留给我的思考是多的。整个过程是环环相扣的四环节组成的“说英雄”大系列。“支”有着很好的课程资源整合理念。把单篇的、分隔的、独立的、似乎毫不相干的几篇文章组合在一个架构里,是一种方法、一种认识,更是一种意识。可以说,“支”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他掌握了解课程素材、具有教育教学素养。因而,自觉地、主体地、能动地开发利用教材,使教材产生全新的文本价值和生成意义。“生命载体形式的课程资源具有内生性,它可以能动地产生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教育价值,在课程教学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一堂堂质地优良的课如涓涓泉水滋润禾苗,对学生的文化积淀的功能,对学生心灵世界的熏陶感染的功能,是任何急功近利的做法都无法替代的。”作为老师,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从语文的内部去学习语文。也许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现语文教学的乐趣,才能发现课堂里藏着的许许多多的教学秘密。让我们带着学生好好读语文吧!
  
  周冬梅,教师,现居江苏溧阳。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