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个体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1]动机对做出行为和完成目标有重要推动作用。叶圣陶、巴金等大文豪都表示有着强烈的写作动机,更有作家表示对他而言写作就像呼吸一样重要。正是在写作动机的驱使下,他们完成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由此可见,写作动机对于文章的创作有重要作用,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写作动机很值得教师们关注和研究。
一.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兴趣型写作动机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2]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想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的心灵兴趣之火。”反之,如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言:“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建立兴趣型写作动机,对学生而言,可以摆脱写作焦虑和写作障碍提升写作效率。
行为科学家的试验表明:得不到激励、对事情不感兴趣的人,在实践中只能发挥自己能力的20——30%,而得到激励、对事情感兴趣的人,他的能力却可以发挥到80——90%。可见,兴趣对一个人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意义。兴趣型写作动机是学生爱上写作的第一步,帮助学生找到写作兴趣是每个老师都应该积极投入的事情。语文教育家魏书生讲过一个例子:多年前魏书生老师带过一个插班生,这个插班生是有名的“差生”,已经是初中生了,却连基本的常用字都不会写。到了作文课,这个男孩告诉魏书生老师,他不仅不会写作文,甚至连字都不会写。在这种情况下,魏老师没有生气反而给了他一个“特权”——作文他可以随便写,不会写的字就画圈,只要能完成一篇作文就可以。小男孩无路可退只得答应,交了一篇满是圆圈的作文。没想到的是在作文讲评课上这样的一篇作文竟受到了魏书生老师的表扬,魏老师说小男孩按照要求完成了作文,并且是他的第一次写作,很值得鼓励。并且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第二次作文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试着查字典,第二次作文的圆圈得比第一次少。在第一次作文的鼓励下,小男孩的第二次作文的圆圈果然比第一次少了许多,于是魏老师又表扬了小男孩,同时提出了第三个要求——圆圈得比第二次再少些……在这样一次次的鼓励下,小男孩不仅写出了完整的作文,而且建立起了学习的自信心,学习成绩也进步了,还当了班干部。一次次的鼓励让小男孩建立起对写作高昂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写作始终保持高昂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还怕写作水平不进步吗!
二.实现学生自我价值,培养成就型写作动机
每个人都渴望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希望展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对于中学生而言,写作就是他们自我彰显的平台。初到长安的白居易带着诗文去拜谒著作郎顾况。顾况起初很瞧不起这个初出茅庐的少年,一看到他姓名有“居易”二字,便调侃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等他打开这位少年的诗卷,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诗句时,大为赞赏,随即改口说:“有才如此,居亦易矣!”。写作能够帮助人们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可以在写作中让学生体验自我实现的快乐,以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
索绪尔说:“言语是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在国外,高考作文题往往是直截了当地提出理性问题,其考核重点不在审美价值,而是让学生面对一种观念(往往是权威的)或没有结论的普遍现象,拿出自己的观点及根据来。用我们的话来说,即写议论文,且哲学意味非常浓厚。“他们的评分标准是:是不是具有批判性思维,能不能发展自己的论点,用逻辑恰当、清晰的例证支持自己的观念,能不能在首尾一贯的推演中使之深化。文章是否组织得有序,论题是不是统一在焦点上,是不是自如地演进,语词是不是丰富,句法结构是不是有变化。”[3]我国《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写作可以帮助学生锻炼思维,发展智力,实现自我价值,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通过满足学生成就感帮助学生建立成就型写作动机。例如教师可以通过演讲的形式让学生竞选班干部。这样学生不仅能积极参与,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建立起成就型写作动机。
三.抓住生活体验,培养体验型写作动机
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体验性写作动力,就是在生活体验中产生写作的欲望。正如《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写出什么文章。” “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丰富的体验不仅是学生习作的素材,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登山而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曹操的《观沧海》,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苏轼的前后《赤壁赋》,都是体验中的创作。早在民国时期就有教师利用体验法来教育学生了。80多年前的《南师附小一月参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在例行的课前谈话上,多数学生报告说学校的鸡笼里死了一只小鸡。于是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小鸡的死因。十个学生先后发表意见,有的说是病死的,有的说是囚鸡笼不洁而死的,有的说是被养鸡人弄死的,有的说是被球拍死的,有的说是因鸡笼太小给闷死的,有的说是吃得太多撑死的,有的说是给毒死的,不一而足。然后教师和同学们经过讨论总结小鸡的可能死因是鸡笼不洁,加之过于狭小。于是继续组织学生讨论处置其余两只小鸡的办法,由学生提出主张,教师主持表决。最后决定的处置办法是改造鸡笼。大家同去鸡笼处,现场讨论如何改造。在讨论处置死小鸡的办法时,学生提出埋葬。教师问:葬在何处?学生说:就近挖坑。教师问:离教室太近,气味大臭怎么办?学生说:可挖深点。教师问:认不出埋在什么地方怎么办?学生说:可以做个木牌。教师问:碑记如何写?学生讨论后回答:这是我们班级死的小鸡的坟墓。然后讨论谁去葬鸡,谁去做木牌,谁去写碑记,分头实施。结束后,师生还同去“凭吊”小鸡的坟墓。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80年前,但其中体验教学法在今天的教学中仍值得借鉴。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机会,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要说。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进行讨论,举行小型辩论,在集体讨论中帮助学生打开思路,这样学生在写作是自然有话想说有话要说。
四.适当给以刺激,培养诱因型写作动机
马正平认为广义的写作动机,既包括写作冲动,又包括写作诱因(即外在刺激),还包括写作目标(写作目的、原因、理想以及文章体裁图样),这就是说,外在刺激作为诱因是一种写作动机,由此外物刺激诱发的情绪冲动、欲望是一种写作动机。[4]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给以刺激,通过外在诱因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在《写作》杂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了,老师上课力不从心。这时,老师急中生智,改变了原先的教学思路,干脆让学生观察起窗外的大雨,然后写一篇关于雨的随笔。没想到这次小随笔竟让人有出乎意料的收获,许多同学对雨的描写都相当的细腻和生动: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雨点连在一起像一张大网,挂在我的眼前;雷声响过,大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落;大雨疯狂地从天而降,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雨,像天庭飘下来的千万条银丝;天际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一霎时,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天塌了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泻下来。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这次的随笔之所以有如此好的成绩,就在于学生有了外在诱因——雨的刺激,在外在刺激中产生写作的欲望。教师可以适当的制造一些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如,组织作文竞赛,出作文板报,进行演讲等。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写作动机,就会自觉地克服写作中的困难,写作水平必然会大大提高。
只要老师适当的引导,调动起学生的写作动机,那么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80。
[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776.
[3]俞发亮.简述孙绍振在高考作文试题研究方面的成果[J].语文建设.2009.2.43
[4]马正平.写作行为论[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187。
周娟,教师,现居江苏睢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