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我深切的感受到,学生学习兴趣的浓厚,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教学应尽量还原生活,并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教学活动置于逼真的社会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将教学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
一.找出反差,激发探究兴趣。实践表明:学生除了对没见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外,还对和他们的生活体验有反差的东西也特别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钻研教材,抓住教材中的内容对比冲突,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同学们拿到《荷塘月色》这个标题,心中已有几分感性的认识,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要写荷塘中的迷人月色,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在这些感性认识的引导下,带领学生阅读课文,问题就会很快产生,眼前如此美丽的风景,为何引不起作者的兴趣,这明显是冲突的内容,明眼的学生自然会发现这个问题。如此美景还说与他无关,如此美景还要惦记别的地方?费解。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这些问题入手,一步步引导学生对作者内心世界的探索,把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分析。进而了解到文章开篇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含意了。
二.创设情境,加强情感体验。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说就要在“趣”上做文章,而“有趣”又必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运用情感教育,而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手段是创设情境,因为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当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理解能力,把课文所表现的内容和情节通过语言描述,图片再现,实物演示,音乐渲染,表演描绘等手段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时,就会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自然地产生和课文有关的联想和想象,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教学《荷塘月色》时,可以借助投影展示课文有关截图,配上动听的音乐,一幕幕展示在学生眼前,一声声萦绕在学生的耳畔,形成视听效果。学生喜欢上了那片荷塘,更喜欢上了那满池的月色。为教学创设一种浓浓的月色氛围,激起学生的共鸣。再借助投影,将地震中受灾后人们顽强求生的境况展示给同学们看,引导学生谈感受。这样进入课文的学习,效果明显不同了。
三.精心设问,激发求知欲望。从协同理论的观点来说,学习过程是一种从有序到无序再到新的有序的不断前进的过程,因此,课堂提问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是看问题设置如何。一般来说,好的问题设计应达到以下要求:(1)提问必须具体明确,不宜过大,过宽。(2)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考。(3)提问要格式多变,力求满足学生求异思维的需求。(4)所提各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为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服务。(5)问题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难易适中。
实践证明,学生对经过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易产生兴趣,而对太难或者太易的问题则不感兴趣,因此,教师不要做那些简单徒劳无益的问题游戏,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进入一种从“不平衡——探究——深思——解决问题”的认识途径,由肤浅引向深入,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悟出读书的道理来,从而更有效的激发学生不断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四.课内外联系,促进兴趣延伸。如果说一节课的开讲艺术在于“课伊始,趣亦生”的话,结尾的艺术则在于“课已尽,趣无穷”。所以,我们应在教学过程中很注意使用巧妙的结尾来强化学生在课堂上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并以此引导学生的课外活动。
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课内作业的继续,它的作业在于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并使知识转化为技巧。好的课外作业,不仅能促进学习兴趣的保持好延续,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习惯和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培养他们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学习任务,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语文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它不仅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的成果,而且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课外阅读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训练技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也能使学生及时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起再学习的兴趣来。
陈福祥,教师,现居江苏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