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95

[ 杲绍祜 文选 ]   

汉语教学应重视说

◇ 杲绍祜

  传统语文教学强调“双基”,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具体的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虽说听说读写并重,可在实际教学中,也由于考试这个指挥棒的指引,教师往往重视读写,而轻听说,这是不争的事实。在各个等级的考试中,占的分值比较重的,是阅读和作文。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如何阅读、具体方法等,而对于课文中的写作因素,教师也不厌其烦地进行讲解和引导。听和说在历次的考试中出现的次数少得可怜,即使出现,也只是以阅读的形式出现。这种针对性的练习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实践。
  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各行各业都空前繁荣,它需要各个方面的人才。作为人才,要得到别人的认可,除了自己实际的行为能力之外,更多的时候,还要求你能表达自己,推销自己,使你的能力能为人所信服,你才能比一般人更有条件去做相关的事情,这就需要“说”。说得好,说得有理,说得深刻,说得生动,说得让人信服。要有这样的能力,没有千锤百炼是不可能的,正如古希腊的德摩斯梯尼艰苦练习成为雄辩家那样。
  可纵观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教程,在哪一个阶段重视说的训练?即使考查的时候,虽然出现的几率极小,也往往是以笔试的形式出现的,没有哪一个地方,在考查这个方面的时候,让学生站起来说一说;写在纸上,哪怕写得再好,可谁能听到那“说”的原汁原味呢?即使学生知道要考这样的题,他也不会在“说”上动一番脑筋,在那儿声情并茂地练“说”个不停吧?因此,学生的“说”的练习,大多是无意识状态,没有计划,没有教材,往往随心所欲,说的能力处于原生态状态。这又与这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并不是保持一致的。
  纵观历代兴衰,往往与善“说”的人才有关。我觉得语文教学不能忽视“说”的能力的培养。怎样才能提高“说”的能力呢?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责任感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查资料,问专家,编写相关的授课教材,从而对学生进行有计划的教学。在现在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资料可以说俯拾即是,虽说泥沙俱下,可语文教师凭着浓厚的专业知识,还是能够慧眼识珠的。最常见的是演说家的演说故事、演说稿以及他们有关演说的资料,还有像《演讲与口才》之类的杂志等都为中小学演说教材的编写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依据。
  二.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说话课时,按课表上课;也可以安排在每节课开始的三五分钟到十分钟时间内进行,教师可以讲些演说技巧,也可以让学生练习演说,从而有意识是提高学生的说话技巧和能力,这可以安排在课外活动时间。
  三.可以班级或学校为单位,设立兴趣小组,指导教师经常开展活动,以不断提高他们的的说话水平。这些人的说话活动和取得成绩又会影响一般的同学,他们也会很有兴趣地参与进来,他们又会影响一批人,这样就会在一定范围内使这一活动活跃起来,从而产生更大的影响。
  四.可以带领学生观看一些演说比赛,特别是一些大学生辩论赛,更好的是演说家们举行的演说,从中汲取有益的方法、技巧,揣摩产生这样效果的原因,从而不断积累演说的经验,以有利于自己的实践。
  五.在上面的基础上,可以以班级、学校或更高的级别为单位开展演说活动,检验平时的说话活动的效果,当大家积极参予进来后,特别是取得了好成绩的学生就会产生更大的劲头,而那些自我感觉良好,虽成绩不佳,却互不服气,就会更好地推动演说的进一步发展。
  现在,中国的外语教学已经走到汉语的前面,即使初中英语考试,也有听力、写作、口语。而作为母语的汉语,在同样是中考中却没有达到如此规范的训练和测试,这应该引起有关人士的深思。
  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要讲求计划性,实用性,要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要鼓起学生的勇气和信心,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更重要的,要给予学生用自己“说”的能力去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比如劝说同学、父母等,这样学生因它的实用会苦练基本功,从而能做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只有政府部门的重视,才会迎来“说客盈门”的局面。
  
  杲绍祜,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汉语教学应重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