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唾沫飞扬,而教室里的学生大多是做个看客、听众,至于真正有多少学生参与了课堂、真正跟着老师的思路转?有多少学生兴致勃勃地在学?
思考:为什么学生没有学习激情?
分析:我们的学生多数有这样的习惯,那就是等老师来讲,等老师来喂,而不是主动去解决,不是主动去觅食。学生也十分迷信教师,迷信权威,迷信标准答案,认为老师无所不能,是样样通,学生把标准答案当上帝,不敢去怀疑,不感去发问。其实,参考答案不一定是正确的,有时也是错误的。
对策: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学习的客体,不是被动的学习者。要让学生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首先,抓学生问题意识的养成。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学习的支点,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学习,更没有高效的学习。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对待学生,不仅仅看成绩,主要的是看学生参与的过程,看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看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自主意识的强化。最后,加强自主意识的培养。所谓自主就是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独立性——在学习内容上、时间上、进度上,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予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
出路:我认为只有学生有激情,才有教学的精彩。我在不少教育教学的杂志和网络上看到“小老师”上课的个案和论文,对自己的启发很大。于是,我在所教的两个养殖班中进行了尝试。
事例:在08养殖(1)班,有一个本学期新插入的男生,他叫欧斌强。开始入校,他还算规矩,可好景不长,他的不良习气渐渐暴露,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差,自主学习意识非常缺乏,课堂上坚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睡觉。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开始对他加强注意。本学期第十四周星期一上午第一节上语文课时,我给学生开始介绍《致大海》这篇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上课不到十分钟,欧斌强又睡着了,我点了他的名,让他站起,并安排他下一节课走上讲台给全班同学讲《致大海》这篇课文。
第二天,他当小老师,在同学们的掌声下,他走上了讲台,出乎意料的是他提前做了精心的准备,课文讲得非常好,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讲得比较透彻,讲课的思路也比较清晰,赢得了同学们的惊叹和热烈的掌声。
5月份月考之后,要讲评试卷,我改变以往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让学生走上讲台,每人讲一道题。通过讲题,充分暴露了学生考试当中的问题,使我对学生的底子做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使我的教学真正做到了心中有数,对症下药。
效果:我的“让学生走上讲台”的做法,连续开展了一个多月,几乎全班的学生都参与,其中不少学生在讲台上说错甚至出了笑话,我也是不断地去帮助和鼓励。在如此氛围下,我发现学生渐渐地不再害怕走上讲台,对自己更有信心。
在全班同学都当过一次小老师的经历之后,学生站上讲台,比较老练了,也不再是第一次那样的害怕了,站在讲台上敢正视大家,神态比较自然。第二次比第一次讲得效果要好得多。这也说明学生为了在讲台上不使自己难堪而在台下做了大量的自主学习。
分析: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原因之一是开放的课堂氛围。在“让学生走上讲台”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看到了希望,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学生与学生之间是比较容易沟通的,让学生自己教自己,是锻炼学生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佳途径,从而让学生有自信有自学的本领。
原因之二,是宽严相济的教学氛围。是我对学生的信任和不断的鼓励,唤醒了学生的自信,点燃了学生的表现欲,使学生在看到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中提高了信心,锻炼和发展了自己的能力。
结论:在教育和教学的细节中,我们不需要空洞的说理,而是要让学生去实践;我们不需要太多地考虑教师自己的精彩表演,要多一些“呈现学生特长和精彩”的教育艺术,要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在自我摸索、自我感悟、自我教育中不断发展,唤醒学生心中的“激情”,点燃他们的自信。在平时,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善于机智地为学生搭建知识和能力之间的“鹊桥”,让知识在学生的心中、学生的生活中扎根、开花、结果。
屈秉龙,教师,现居甘肃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