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时期是孩子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环境的影响和教育对他们极其重要。作为老师一定要想办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心意识。
一.在日常生活中培养爱心
1.感受爱的存在。要让孩子学会爱,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爱的存在,孩子一天中在园时间较长,和老师接触也较多,感受爱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让孩子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习爱。如晨间接待时在门口热情地和孩子打招呼,摸摸头、拉拉手欢迎他们的到来;休息时,找孩子谈谈心,对特别的孩子给予特别的爱;午睡时,轻轻地为孩子盖好被子;起床后,帮女孩梳漂亮的小辫;离园时,和孩子说再见等等,让孩子们深深地体会到老师的爱。
2.学着付出爱。当孩子感受到爱后,就要学着付出。教师要善于做有心人,抓住教育契机,随时随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看到有的幼儿扶起跌倒的朋友,帮别人卷衣袖、系鞋带等,看到后都及时给予表扬,给幼儿发五角星,并教育其它小朋友向他们学习,看到别人有困难,主动去帮助。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爱心培养
爱心的培养和其他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一样,要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在教知识,学习技能的过程中利用文学、美术、情景表演等艺术手段对幼儿进行爱心的培养,使幼儿的心灵在得到美和情的熏陶的同时,爱心也一点点地渗入孩子幼小的心灵。
1.充分利用学科教材中的“爱心”素材。幼儿的思维形象具体,用抽象的概念往往难以接受,而利用幼儿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像童话剧《小熊请客》、故事《七色花》和《三只蝴蝶》、歌曲《小乌鸦爱妈妈》、中华美德故事《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等艺术作品都蕴含着美好情操的主题,给人以爱的思考,给人以快乐。如故事《七色花》的小女孩珍妮在得到神奇的七色花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将六片花瓣一一扔出去,却没得到快乐。而最后扔出的花瓣使不能站立的维嘉奔跑着和她玩起来,她心里非常高兴。我们引导孩子们进行讨论“哪一片花瓣用得好?”“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会用来做什么?”在讨论过程中孩子们懂得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萌发了他们关心别人,帮助别人的情感。
2.在游戏活动中体验。“爱心”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手段,运用幼儿游戏自主自愿的特点,将爱心教育贯穿于游戏中,诱导幼儿在活动中学,在娱乐中愉快地体验“爱心”行为。例如我们可以请幼儿在娃娃家中扮演妈妈爸爸的角色,让他们感受一下去照顾别人是多么的不容易,或者通过在家中让父母与孩子互换角色进行表演。
3.把大自然作为活教材。幼儿的天性喜爱大自然,大自然给孩子们真、善、美的感受,孩子们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美的感受,获得许许多多的欢乐。
春天,我带孩子们来到郊外,看看花,看看草,感受阵阵春的温馨。秋天,我们来到田野,闻着瓜果成熟的香味,体验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内涵。冬天,一场大雪之后,孩子们带上小铲子来到户外,为小草拨开盖在上面的积雪。尽管孩子们这种爱的情感是初级的,但它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步迁移,升华为对家乡、对祖国、对人民的爱。
三.家庭中爱的教育
家长是孩子行为的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因此,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言行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平时应尊重和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要温和体贴,多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多给孩子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来自成人的浓浓的爱;成人之间要注意使用爱的语言,比如“你辛苦了,先歇一会儿”“别急,我来帮助你”“谢谢你为我做了这么多的事”,等等;在长辈面前,多表达一份尊敬和关心,比如给老人泡杯茶,让个座,说句体贴的话,送个礼物,等等。成人之间的体贴尊重和相互关爱恰恰是孩子爱心得以生根发芽的关键。要注意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细节,处处保持良好的形象,避免无意间给孩子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颗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阳光和雨露,离不开土壤和养料。孩子心中的爱,离不开老师的熏陶和教育。我们必须持之以恒地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从点点滴滴的小事积累培养,通过教育把孩子从自然人培养成为懂得爱、珍惜爱、有爱心、有责任感的拥有健全的人格的人。
孟娟娟,教师,现居甘肃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