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85

[ 周哲凡 文选 ]   

构建诗意的阅读课堂

◇ 周哲凡

  文学是“人学”“心学”,又是“美学”,文学用语言艺术构筑了一个个美的世界。阅读教学只有将作品中美的语言对象化于学生的语感好美感,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于学生的心灵,才能使学生沉潜到作品的深处,对文学的意境进行整体的感受和玩味,从而最终获得对作品深层美学的把握。阅读活动是个见情`见性,见灵思,见神韵的审美活动,课堂上,师生应一起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共同体验,领悟,联想,徜徉在美的意境中,引领孩子们在美丽的课堂上诗意栖居。
  一.勤于动笔,诗意地诵读
  如学习《往事依依》这篇课文有许多精彩的描写,如读《千家诗》中提到的四季诗词,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来,同时也可想象自己学过的有关四季的诗词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然后老师归纳,补充。又如朱自清的散文《春》以白描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袒露的是喜春的情怀。要求学生找出写春景的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时序交替中的景物暗示着时光流失,游子思归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涵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学生的情感能在同一水平线上产生共振。
  二.对比阅读,诗意的氛围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节选了冰心的《纸船》,在学习完这首诗歌后,学生在理解诗意(借纸船寄托对母亲的思念之情)的基础上可出示洪源的《驶去了港口的船》:
  一声汽笛,几缕轻烟
  驶去了港口的船,
  垂下了告别的手臂
  这大江就是一条彩色的绸带
  留下了心中的思念
  可以说这两首诗表达的主题基本相同,学生在对比阅读中提高了文人素养,又升华了对诗歌的理解。
  像这些人文内涵很丰富的课文,老师在课堂上应着力向学生呈现一个丰富的文化背景,使课堂拥有浓浓的文化气息,给学生很大的信息量。就像一首恢宏磅礴的叙事诗,具有充实美。优秀的教学方法,要跳出语文教语文。当我们的语文与音乐的情感,美术的直感,体育的动感,数学的畅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的语文课就会不再孤单。在教学内容上,要努力使课内与课外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做到使课内带课外,使课内外巧妙融合通;新知与旧知整合,做到以旧引新,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语言互相融通,使学生脑中的语言再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有效链接,形成新的语言图式;诗文整合,“诗”是“文”是“诗”的诠释,诗、文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个性,诗文有效整合,定能使各自的优势得到互补,使学生获得更大的语言信息量,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语文课上,当我们能做到方方面面集成,前前后后联系,左左右右贯通后,语文课,就会呈现出一种多姿多彩的图画般的美丽。
  三.感情投入,诗意地仿写
  在《纸船》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诗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下面我们来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
  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段小诗可以献给你感谢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边防军人,航天飞行员,孤独的小女孩,足球队员,北极探险队员,非常勤奋的人,非常贫困的人……
  如有的学生仿写:
  生1:艾滋病患者们,倘若你在梦中看到无数双热情的手,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关爱你的人为你伸出的,相信吧,你们将不会再遭到人们的拒绝。
  生2:亲爱的妈妈,倘若你在梦中看到一千只纸鹤,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用心叠的,一千只纸鹤代表一千个心愿,只求隔着茫茫的时空载我的祝福到您的身边。
  从欣赏出发,再回到仿写,符合学习规律。学生感兴趣,容易理解,便于将书本知识,他人知识,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四.回归生活,诗意地写生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节选了泰戈尔的诗词三首,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作者想象力非常丰富,能借用平常的事务入诗,变成身边的事物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如变成金色花,变成清风抚摸妈妈,变成月光躺在妈妈的胸上,变成梦转进妈妈的睡眠,变成涟漪吻妈妈等。营造出一种诗意的美的意境。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和想象,你也可以写诗。教师节快来临,你也可以模仿写一首小诗送给老师作为节日的问候。给学生出示教师自己写的小诗作为示范。《写给老师的诗》:
  那天雀跃而来的是我/清纯的目光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你轻轻为我推开一扇门/我青春的小舟便在课堂上飘摇
  你智慧的目光悠长/是一朵紫荆花的幽香/是一缕纯净的微光/我听见了最美的语言/韵脚如片片梧桐叶在校园飘落
  抬头看你的神采飞扬/就像童年海滨城的星星/温存了我的目光/天空飘来红霞万朵/在我的心头荡漾
  这片天地过于静谧/你也曾热闹地凝望远方/但你依然把你自己雕塑成行走的姿势/演绎一路缤纷如歌写就硕果累累的辉煌
  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他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语文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由此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我们人是有情感的动物,情是每个人渴望的最诱人的精神粮食。语文教师对每一篇课文都应情深似海;对新课文应一见钟情;对旧课文应旧情复燃,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适意地栖息……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在这样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整个心灵都会被渗润,何愁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这样的语文阅读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阅读课。
  五.激情飞扬,诗意的语言
  语文课姓“语”,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语文课研究的是语言艺术,学生在艺术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学生凭借语言陶冶情操,提炼精神,升华人格。所以,语文课,语言是根,是本,是一切的凭借与基础。语言,这些看似平淡的符号,却能启发感觉,激活思维,燃烧情感。学生的语言学习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而这个良好的环境是多维立体的构成,其中教师的导语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课堂上,教师优美的,充满激情的导语,会营造出一个诗意的语言环境,学生浸润其中,语言被催生,情感被催化,师生情感在情意融融的场中激荡,共生,共同生成一个充满磁性与感动的“情场”。
  如《春》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先回顾一下写春天的诗句,如“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色满园关不住”等,教师可设置一些图片,当学生一下子看到繁花似锦的景象,好像整个春天呈现在了眼前,情绪会立即激动起来,争相动情朗读,通过自己投入,动情的朗读,“万紫千红”这个词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了。另外还可注意语言的对仗美,一堂好课应像一首对仗工整的韵律诗,不论是平仄,韵脚,都处理得非常和谐,舒服。在课的流淌过程中,前后呼应,甚至细节处也会照应,给人以浑然一体,非常圆润的感觉。如苏教版《柳叶儿》一课,读完以后,老师评价真是青青柳叶儿,悠悠未了情。时光流逝,挥不去苦涩的记忆,青青柳叶,牵扯着如歌的情思。类似语言课堂上反复出现,前后贯通,浑然一体,给人以情的震撼,美的享受。
  语文课堂应是诗意的课堂,审美的课堂,让师生一起栖居在美丽的,诗意的课堂上,应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教学理想。课堂,因诗意而美丽,也因美丽而充满诗意!
  
  周哲凡,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广东中山市云衢中学教师。

构建诗意的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