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91

[ 武学汉 文选 ]   

解读含意诗歌三步行

◇ 武学汉

  诗之所以为诗者,“贵在含蓄”。尤其古人在针砭时弊的诗歌中,诗人为达到既保全自己,又除弊兴邦的目的,往往采用避实就虚的巧妙方法,使诗“无画处皆隐妙境”。这类诗歌“言近而旨远”,对阅历浅薄的学生而言,困难可就有点大了。那么,该如何解读此“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诗歌呢?
  首先要着眼于诗歌的意象,弄清字面意境,即针对解读目的的需求,利用我们已拥有的理解和筛选以及整合诗歌语言信息的经验,弄清诗歌利用不同意象所构成的意境。因为诗是形象思维的结晶。诗评家曾言曰,“诗,文学范畴”,“泻情言志”,“倘失形容,魂魄何托”,故抓住了诗歌意象形成的意境,其实就等于探到了诗的灵魂,抓住了诗的主旨。
  如用此法赏析范大成“碧瓦楼前绣幕遮,赤栏桥外绿溪斜。无风杨柳漫天舞,不雨棠梨满地花”的《碧瓦》诗。作者就巧用十余个意象,给我们描绘出的那“近观,碧瓦楼前绣幕垂挂,富丽堂皇甚气派,远眺,赤栏桥外,一弘清溪斜躺着,淙淙绿水实优美。空中杨花柳絮,雪花般的飞舞,纷扬扬,漫天皆是,地上棠花梨瓣秋风落叶似铺路,软绵绵,洁白如玉”的一幅动静有致,声声俱全,花香袭人的极富生趣的自然风景画,就会形象逼真,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地浮现在我们眼前,唆人痴醉。
  其次,要抓住诗歌语言信息的暗示,进行类似联想。当我们用心解读诗歌字面画意的过程中一定会根据解读目的的需求,发现一些不尽人意或有违常理的蛛丝马迹的疑窦。对这些疑问,哪怕是一丁点的,都要“为伊消得人憔悴”毫不放过,要“衣带渐宽终不悔”地去寻找并抓住诗的“题目”、“作者”、“注释”等信息所暗示的有关内容,自会在“蓦然回首”处发现“灯火阑珊”的“桃花源”。
  这里还以《碧瓦》诗为例。先前我们已知,这是一首绝妙的暮春即景小诗。可作者却起了《碧瓦》这么个怪怪的名字。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呢?“碧瓦”自古被释为深绿色的琉璃瓦。此诗倘抓住“诗题”进行类似联想,便可得“碧瓦朱甍”、“皇而冠绝”、“恢宏抑人”之邸宅类。若再结合“绣幕”“赤栏”等意象,揣测在此语境中的特定含意,又可看出诗人着力描写的既非“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的村野田家之境,也非“袅袅城边柳,清清陌上桑”的城郊廓外之色,更非“暖风熏的游人醉,直把杭洲作汴洲”的西湖游览之感。倘再结合作者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这个信息所辐射的诗作“南宋王朝苟延残喘偏安江南,歌舞西湖而不知祸之将至”的背景,便可揣得此诗以《碧瓦》为题的用心浅意,许是商女“不管天涯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倘诗中还有典故之类,更不可放过。尤其含意诗的典故,往往是“广泛而深刻主题”的归宿。
  第三、要发挥创造思维的潜能,把握诗歌的深刻含意,即在诗歌的意象赏析和与之有关内容联想的基础上,调动形象思维的潜力,抛开诗歌意象的表象,发挥逻辑思维的智能,抓住去伪后所存的“真经”,再作推究,那隐于大荷叶底下的金鱼就会“无所依托”,“大现目前”的了。
  仍以《碧瓦》诗为例。经此探究,碧瓦楼里的人用“绣幕”遮楼的真相,“绣幕”背后的场景就自然暴露无遗了。倘再用诗的原意境及传情达意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加以验证,对诗歌含意的理解就更无失真或缺漏的遗憾了。这时我们便可大彻大悟,确知《碧瓦》诗的第一二句,是借“绣幕”等意象,要曲折反映的是南宋显贵,“消魂此地,君臣醉”,哪管“山河坠,烟尘起”的灯红酒绿,醉生梦死的寻欢坠落图。第三、四句是借一番风雨过,“渺渺燕无影”,“匆匆春归去”,揭示出的是南宋王朝偏安江南,大唱《玉树后庭花》,其统治局势已风雨飘摇“落花流水春去也”的岌岌可危的现实悲惨画。
  至此,这首诗“鞭挞权贵劣行,揭示社会时弊,同情低层苍生,渴望天下得治”的意蕴,便天开云散日出东方了。如果我们把握诗歌“言外之意”的能力达到这个程度,相信理解含意诗歌内容,审视含意诗歌艺术价值,提升含意诗赏析创新能力,就再不会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而定会是“一路春风伴我行,飞红点翠醉我春”的妙臻神境了。
  
  武学汉,教师,现居甘肃古浪。

解读含意诗歌三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