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章有文采,才能流传千古。俗话说:“三分资质,七分打扮”,写作文也是如此。只要经过“事事四五通”的装扮,何愁它不“精妙世无双”?
淡写风神,浓写韵,天涯知有素心人。语言优美,文采斐然,这里解决的是如何把文章写得光亮照人的问题。这也就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要求中的有文采。那么,如何来装扮语言,使文章有文采呢?
一.精当选用词语
精选词语,就要选用具有生命力和穿透力的词语,做到写景状物,定能传出情感,写人记事定能生动传神,论事说理,当求鞭辟入里。一般来说,要特别注意修饰性词语,以及动词、形容词、副词等词的准确运用。
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贾岛的“僧敲月下门”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相传王安石用到“绿”这个词的时候,曾斟酌十几次,由“满、进、入、过”等十几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突出春天已降临江南,使江南焕发了无限的生机。贾岛由“僧推月下门”,改为“僧敲月下门”,曾在门前思考比划了很长时间,最后决定就用“敲”字,这是以动衬静,突出月夜静谧的美好景色。
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杨炯的“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暗、杂”用得巧妙,“暗”字写出大雪弥漫、遮天蔽日的情景,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具有视觉效果;“杂”字写出了狂风的呼啸声与雄壮的进军的鼓声交织在一起的情景;有声有色,各臻其妙。
鲁迅的《孔乙己》中“孔乙己排出九文大钱”,“排”淋漓尽致的刻画了孔乙己虚荣、仅有几个钱就炫耀的穷酸相。
周国平《直面苦难》中,“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这里首先肯定人性的软弱,用“惟其……犹能……才”一组虚词突出苦难中的尊严,有力地表达了对苦难的认识。
所以,高考作文的语言,要是做到了“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这样的文章一定能够先声夺人,引人入胜。
要做到精选词语,首先平时要注意积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广泛阅读,从阅读中积累词汇。其次写作时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不深入溟渤,焉得骊颔之珠哉”,尽力寻找精当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写作意图。
二.灵活变换句式
句式灵活,就是通过句式上的长短交错、整散的搭配,表现出一种参差错落、高低俯仰、灵动自然的美,还可以通过常见的陈述句、反问句、疑问句、感叹句、祈使句等来体现。
比如:“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的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这一段长短句参差交错,充满流动的美,再加上作者用丰富奇妙的想象,形象化的抒情语言,并调动了各种感觉来写雨,细致而真切地表达了自己对雨的喜爱。
“数十年为战友守墓,矢志不渝,是陈建树对战友的感恩;荆轲赌命,是为报天子知遇之恩的感恩;袁隆平专注研究杂交水稻,是对祖国的感恩。怀抱一颗感恩的心,让我们将爱传递。将别人无私的帮助,深深铭记,并将之传递,这个世界因感恩而美丽。”(2007年高考贵州一考生《幸福之花,开在感恩的枝头》)这一段句子整散结合,灵动多姿,无可争辩地说明了“因为懂得感恩,世界才会如此美丽”这个中心论点。
“‘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这里连用感叹句、陈述句、疑问句,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威仪;另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所以,在考场作文中,不但专注于遣词造句,还要注意句式的变换,这样,才能使文章不至于单调枯燥。
三.恰当运用修辞
修辞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使说的话或写的文章更正确、明白、生动。如果说语法是研究语言表达对不对的问题,修饰则是研究语言表达好不好的问题。修辞的运用,不但使语言生动活泼,行文简洁明快,而且能调节音节,增强语言气势,使语言表达富于和谐匀称的美,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常用的修辞有比喻、排比、夸张、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另外,通感、双关、引用、对比等运用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修辞用得恰当,可以使语言由抽象变得具体,由枯燥变得生动,平庸变得奇妙,给读者以无穷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达到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境界。
如“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几句用了比喻和通感的手法,将视觉转化为听觉,将荷塘中的月色写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写出了光与影虽不均匀,但互相交叉,如名曲中的高低音符,和谐统一。荷塘与月色融为一体,心境与物景融为一体,如梦如幻,如诗如画。作者心中流露出的依然是淡淡的喜悦。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风猛风大,如发疯狂暴的野兽在怒吼、在咆哮,把石头吹得满地滚动。这三句把环境的险恶生动的勾勒出来了。
“蓓蕾消逝了,鲜花却争奇斗艳;种子消逝,大树却果实累累;积雪消逝了,江河却奔腾不息。消逝不是死亡,它是另一种新生;消逝不是毁灭,它是一种存在;消逝不是朽腐,它是另一种传承。”(2007年高考浙江一考生)这里的排比,不但增强了语言的气势,而且阐明了“消逝与永恒”的关系,并形成了一种和谐的美。
“历史长河中,无数英烈,为了使生命变得更精彩而做出了生与死的抉择。屈原为了是生命的精彩,投入了汨罗江中;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血洒咸阳宫;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千古绝唱而流芳百世的文天祥,为了生命的精彩,甘愿倒在元人的大刀之下;‘一腔热血勤珍重’的鉴湖女侠秋瑾,为了生命的精彩,殒命于清朝廷。无数的英雄儿女,不甘平凡,舍生取义,使生命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一段精彩之处就是妙引诗文,为生命的价值奠定了正确的方向,有力的支撑了中心论点,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另外,排比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加强文章的论证力度。
修辞运用的巧妙、自然、贴切,能显示出个性特色,让阅卷老师刮目相看。
四.文句力求含蓄蕴藉
含蓄蕴藉的语句,如果用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其他关节处,或起笔脱俗,或收束有味,或凝聚文章的精神,点明题旨,那么一定能令人遐思迩想。
比如,“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明写南北,暗藏东(云间)西(昆仑),抒写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
再如,“现实生活中没有完美的人生,正如舞台上没有纯粹的喜剧”。
“海浪不回避礁石的撞击,才得以壮观;人生不拒绝遗憾的存在,才得以明达。”
“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
“当上帝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也会打开一扇窗,当我们哭着去捶打那扇被上帝关上的门时,却忘了上帝还为我们留着一扇窗。”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也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一直对着镜子的人,永远看不到整个世界。”
……
这些警策性的语句,于生动形象中蕴含哲思,含英咀华,如嚼橄榄。阅卷老师看到这样如此成熟并富有哲理的语句,能不为之动情吗?
经过装扮的语言,是一坛陈年老酒在眼前启封,使人觉得芳香扑鼻,满室流韵。它能让光秃秃的山峰蕴玉生辉,它能让单调的河水怀珠生媚,它能让黑暗的夜空繁星闪耀,它能让苍白的大地繁华似锦……
刘爱梅,教师,现居江苏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