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62

  

心语作文教学有效性探索

◇ 施 霞

  高尔基提出著名的“文学即人学”论断是文学创作的真谛。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是现代教学思想与传统教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人本主义教学思想强调人的意识主动性和自由选择性,并且具有创造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而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是最具人性的创造性活动。优秀作文应该是“有个性的,有独特的自我感觉”,“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由此可见,教育必须研究对象,语文教学必须研究学生,作文教学必须研究写作的学生,心语作文教学必须研究阐发心语的具有灵动性的各有特色的学生。
  一.营造心语作文环境,开启学生心语尘封之门
  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心语阐发的空间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持者,要能充分认识活动过程是多元的,立体的、发展的,教师还要充当引导者、参与者、倾听者、合作者、体验者,是师长更是朋友。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对其扬而不抑,泛而不滥,珍视每一个独立的生命意识,把他当作自己教学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2、鼓励、推荐心语创作,搭建交流平台
  心语释放不仅面对同一阵营的师生,还要更广地与其他师生交流,包括和非面对面的对象心灵交流;不仅限于纸质文本的呈现,还扩展到其他物质行为(如网络交流等)。不受时空的限制,具有无限的延展性。为了鼓励心语作文,让学生心语释放更直接、更丰富,教师除了强化常规的纸质平台(作文集、文学社刊),学校每半学期编辑一期心语特刊,选取心灵哲思,心窗来风,心花绽放、心语碰撞等内容,让大家共享少年的心事。还通过文学墙报、写作黑板报之类途径,让心语和口号标语、规章制度等同登大雅之堂,由幕后到前台,由隐秘到公开,激发学生心语创作的积极性。
  二.注意多角度心语疏导,促使学生心语尽情释放
  1、培养“心语”写作思维个性,让学生心语作文思想飞扬
  写作思维个性就是写作主体思维中鲜明的个体特征,表现为对客体感知、认识、理解、评价各有千秋。关注客体的范围不同、深度不同,主体认知情感不同,体验反馈的方式不同,思维敏捷度和延展度不同等。在心语写作中训练思维方式,同时尊重和引导学生的审美观念是疏导的较好办法。
  2、提倡“自言自语”写作,让学生心语作文内容开放
  在选定心语作文话题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开放度,让学生挑选熟悉、真实、自然的话题,只要是学生熟悉的、易于表达的、想说想写的,不设题目限制,不作题材界定,不苛求字数多少,不力求语言优美含蓄,能自叙其事,自言其情,自语其感。在自言自语作文时,在真实的记述中自由的表达,可以采用洋洋洒洒的记叙,可以采用细腻逼真的描写,可以采用独树一帜的议论,可以采用热情澎湃的抒情,或者日记体呈现心情,或者场景式烘托感情,或者对话式坦陈心语。
  三.化解心语消极因素,引导学生心语健康倾诉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人的问题,学生的问题从根本上是心理问题。”因此,在作文教学时,重视作文写作的主体,特别是在心理上进行疏导,保护和引导他们的心语,化解消极因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所得,对生活积累去粗取精,情性经过情感的过滤。”把人的内在的一些美好的东西,把学生内在的生命体验,美好的情思发掘出来,提升起来。在学生心语作文时,心语激发起来,瞬时的心境、一段时间的郁积情感,都自发地自由倾泄出来。这些零散的、无序的、真实的心语,也许不雅、不美、不健康,但却是个体的语言。即使某些思想认识、情感体验还不甚健康,写出来也要比捂起来好得多。
  四.结论
  心语作文教学是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还学生真实的发语状态,学会真实地、鲜活地反映现实生活,构建自我与自然、社会的良性共存关系。改变被动为文、虚假为文的写作状态,完成新课标三维目标的统一,实现作文与做人的和谐统一。但在素质教育大旗下应试教育痕迹仍很明显,功利主义倾向使相当一部分师生作文不敢大胆实践心语作文,希望更多的师生着眼于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一起努力,让心语作文这朵沾满朝露的小花能在更广阔更温润的土壤上尽情地开放。
  
  施霞,女,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

心语作文教学有效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