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83

[ 李玉方 文选 ]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

◇ 李玉方

  艾米莉·勃朗特被公认为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的天才,其长篇小说《呼啸山庄》是唯一一部没有被尘土遮没了光辉的杰出作品,有着永久的艺术魅力。作品部分地继承了描写恐怖、暴力和神怪的哥特小说的传统,然而却远远地超出了哥特小说,特别是主人公希思克厉夫那奔腾呼啸的激情,鲜明强悍的爱恨意识以及残酷无情的报复手段更深深吸引着读者,他也成为了英国小说史上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
  希思克厉夫是呼啸山庄的老主人恩肖从利物浦捡回来的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当时的他黑黝黝的,就像是从地狱里出来的。老恩肖的爱曾给予他人间的温暖。当老恩肖去世后,再也没有可以保护他的屏障。他开始受到以亨德利为首的人们的凌辱、蔑视和折磨,被贬到仆役的地位,连受教育的机会都被剥夺。在惨淡悲苦的生活中,与凯瑟琳的爱是他唯一的心理支柱。可是,凯瑟琳也渐渐地离他而去了,后来嫁给了文明、高雅而又资财雄厚的林顿。于是,希思克厉夫愤而出走。三年后,当他重新回到呼啸山庄时,已经具备了和林顿一争高下的能力:有了金钱和教养。然而他仍争不回他独立的人格、平等的地位。林顿只许凯瑟琳在厨房里接待他。不久,凯瑟琳不堪狂风暴雨般的不渝爱情的折磨,在留下了一个女婴后便长久地告别了人间。希思克厉夫心中唯一的支柱倒塌了,彻底丧失了心理平衡。他的人性泯灭了,变态地以折磨人为能事,开始了疯狂的报复。
  事实上,自从希思克厉夫闯入呼啸山庄后,那里的生活就再也不能平静了。他和呼啸山庄仿佛是格格不入的两个世界,所有的人都不能将他融入他们的生活,所有的人都不能理解他。于是,他的出走和重新回来后的报复就成了必然。他是一个可怕的,充满了原始野性的复仇者。后来在希思克厉夫临死之前,耐莉有着许多沉思:“他是个食尸鬼,还是个吸血鬼?”“我心里暗想……后来我又回想起,他从小就由我照看,我看着他长大成人,几乎跟了他一辈子,现在竟被他吓成这样,多么荒诞可笑啊。”
  对凯瑟琳·恩肖以外的呼啸山庄的人来说,希思克厉夫是一个外来者,他几乎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敌视,就是源自呼啸山庄对希思克厉夫的孤立和排斥。他认为,“艾德嘉·林顿是田庄的窝囊废”。他贬低艾德嘉对凯瑟琳的爱:“他八十年的爱抵不上我一天的爱”,也贬低凯瑟琳对艾德嘉的爱,“对她来说,他还几乎不如她的狗或马亲爱”。还贬低小凯茜:“我急切地希望不要见到她”。
  当希思克厉夫把艾德嘉称为“羊羔”而觉得“不值得一击”时,他的价值观取决于原始的野性。他在心底里鄙视艾德嘉。在听到凯瑟琳向耐莉坦白心声的部分对话后,他离家出走,其目的就是要超过艾德嘉。但当他三年之后回来时,凯瑟琳已经结婚,于是他为失去的爱而向艾德嘉、亨德利复仇。但是,他复仇时采用的仍然是别人的价值尺度:身世、财富和社会地位。他的目标就是得到更高的地位――当然包括财富。最终,他拥有了呼啸山庄和画眉田庄,并使哈里顿堕落。他对待哈里顿就像当年亨德利对待他一样。他反抗恩肖和林顿家族的武器正是金钱和包办婚姻。当亨德利死去时,他把不幸的小哈里顿放到桌子上,带着少有的兴致咕哝道:“哦,我的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要是让同样的狂风来刮扭这棵树,它会不会跟另外一株一样长得弯弯曲曲……”心灵极度扭曲之后的报复心态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希思克厉夫比他的敌人更为残酷,因为这是人性被极度扭曲之后所产生的一种变态的反映。根据他的计划,他的儿子小林顿将成为另一个希思克厉夫,哈里顿成为另一个亨德利,而凯茜成为另一个凯瑟琳,林顿将同凯茜结婚,而哈里顿将像希思克厉夫当年那样堕落。“这是一个疯狂的计划,希思克厉夫这时已变成了一个战无不胜的恶魔。”然而,这一切却从另一个角度折射出他的懦弱和不知所措。
  林顿并没有成为另一个希思克厉夫,他的计划落空了。他承认这是一个很糟糕的结局:“我拼死拼活,竟落得这么个荒唐结局……等到一切都安排妥当,全在我的掌握之中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连掀掉一片瓦片的意志都没有了!”
  对于凯瑟琳,希思克厉夫既有强烈的爱,也有着深切的恨。他爱她胜过爱自己,但同时又冷酷、残暴。对他来说,凯瑟琳比他自己都重要,他说:“凯瑟琳,你知道,我忘了你也就忘了我自己。”甚至当她死了之后,她一直萦绕着他将近二十年。他对耐莉说:“因为对我来说,还有什么不跟她联系在一起呢?还有什么不使我想起她呢?我哪怕低头看一下这地面,她的面容就印在地面的石板上!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充满在夜晚的空中。白天,在每一件东西上都能看到她,我完全被她的形象所包围……整个世界都处处提醒我她确实存在过,可我却失去了她。”他长期以来一直渴望在天堂同凯瑟琳重聚,最后带着微笑死去。正是这种爱使他变成了一个“怪物”、“地狱恶棍”、“低贱的暴徒”。也正是这种爱扭曲了他的一切,使他具有了一种可怕的世界观,甚至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死不后悔:“至于说到反省我做过的不公正的事,我要说,我从来没有做过什么不公正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可反省的。”他曾说过:“我深信有鬼魂,相信鬼魂能够而且确实存在于我们中间。”他以为他死后不进入地狱而是进入天堂同凯瑟琳相聚:“昨天晚上,我是踩在地狱的门槛上,今天,我可看到我的天堂了。”“我已经几乎到达我的天堂了。”很明显,他以为自己死后会进入天堂,对于一个意识到自己的罪恶却又拒绝悔改的人来说,这真是一件怪事。
  由此可见,希思克厉夫的性格是矛盾的、复杂的、双重性的。在他的性格中既体现了善与恶的对立统一,又体现了美向丑的转化。艾米莉·勃朗特创作《呼啸山庄》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代,资本主义正迅速发展并越来越暴露出它内在的缺陷,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现实复杂残酷。艾米莉·勃朗特以艺术的想像形式表现了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的精神压迫和矛盾冲突,创造了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完全被扭曲的、笼罩着恐惧不安和绝望的现实图景。女作家以人性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她认为,人对现实幸福的渴望完全出于人的本性,是自然的和合理的,而社会的错误恰恰抑制了人的渴望,从而使这些被压抑的欲望畸形滋长,其恶果必然是使人性中那些健康的积极的因素畸变为病态的消极的因素,并对社会产生了一定的破坏性。希思克厉夫正是这样一个被资本主义社会所扭曲的灵魂,本来善良的希思克厉夫被侮辱、折磨之后,明白了人生的残酷和社会的无情,变成了恶魔。这种被扭曲性格的形成正是当时贵族阶级的权贵意识、财产意识和个人至上等种种丑恶的社会风气摧残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同乐、毕铭《呼啸山庄》——一部具有现代意味的小说[J],外国文学研究[J],1999(01).
  [2]侯翠霞,善与恶相共,美与丑转化。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92(1).
  [3]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4]杨华,王志永 爱与恨的烈焰在燃烧[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4)。
  
  李玉方,甘肃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呼啸山庄》中希思克厉夫性格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