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意动寻丛桂隐,高情传唱牡丹词。”汤显祖在《图南邀宴其先公瀑泉旧隐偶作》中这样说,这部剧作对与他来说具有别样的意义,1597年,汤显祖从遂昌任上辞去官职,1598年回到了家乡临川,也就是在这一年,《牡丹亭》终于完成。如果说他的前一部剧作《紫钗记》还只是他的试笔之作的话,那么对《牡丹亭》他则寄予了厚望,尽管辞官不作,汤显祖的生命活力与热情并没有消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创作来抒发自己对于生命的关注,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汤显祖自己曾表示“一生四梦,得意还惟在牡丹”,态度十分自得,这不仅仅来自“《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的成功的满足感,更源于这种家传户晓的传播,能够把他“唯情”的观点传达出去。
阳明心学在中晚明的流行,带来了“言情”的社会风潮,汤显祖的故乡临川“王学”一度盛行,因此心学对他有较大影响。十三岁时,汤显祖遇见了“王学”的后继者罗汝芳,并受到他亲自的教导。当时的罗汝芳已经是泰州学派的代表,世称明德先生,以“赤子之心”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主张“生生之仁”是人天生所具备的素质,人只须保持和发扬他,不须靠制欲来获得,这种观点对汤显祖影响甚大。汤显祖一生都对这位人生哲学的启蒙导师怀念不已,他认为“人生而有情”的唯情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罗汝芳所代表的泰州学派重生、贵生观念的影响。因为弘扬人的生命之情,不压制人的生命力,正是贵生、重生的表现。而为汤显祖所倾慕的李贽与达观和尚的济世之情,也深深影响了汤显祖。达观为了阻止矿税,毅然向皇帝进言,明知生命遭受威胁但仍然义无反顾,因为他深知既然自己的生命宝贵,那么天下人的生命皆当宝贵。受到他们的影响,汤显祖当然不能满足于一己之闲适,他要通过戏剧创作来表达这“生生之仁”的力量,写出人天性的真情的不可抑止。他要写出人的情感,表现一个有情的世界,写出自然赐予人类的情感力量。他希望自己通过自己的大声疾呼,释放出人的天性,创作出“情”的颂歌。
绝倒于丽娘之“至情”
《牡丹亭》里的“情”,杜丽娘的爱情当属代表,她一个闺楼里的小姐,“为诗章讲动情肠”,感到“关关睢鸠,尚然有洲诸之兴,何以人而不如鸟乎?”在诗歌的感发下萌生了对爱情的追求。对于自己的青春与美,丽娘最初是不自觉的,当她看到了后花园一片繁盛的春景时,终于认识到自己也正处于人生的春天,“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春本易逝,人生之春天又何尝不如此,丽娘不愿自己的春天如这后花园之春天一样无人可识,这正是她感梦的因由。因怀春而伤春的女性比比皆是,并没有什么难得,杜丽娘得为“至情”的代表,正在于她之“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能为了爱情超越生死的界限,“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她的爱情发生得何其浪漫,后花园那盛开的百花,成对的莺燕,刺激了她青春的觉醒,当她渴望如古代的佳人一样早成佳配之时,柳梦梅来到了她的梦中,在芍药栏前,湖山石边与她“千般爱怜,万般温存”。梦中的一次甜蜜而短暂的相恋,竟让她追忆成病,最终夭亡。难得的是,即使成为鬼魂的杜丽娘仍然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柳梦梅再次相恋,并在爱人的协助下“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这正是汤显祖所要表现的“情”的力量。它超越生死,也超越了一般所谓“必因荐枕席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的爱情。在汤显祖看来,情是生命的冲动,是宇宙间最伟大的力量。它生生不息,因为它,丽娘感到了生命的力量,体会到渴望情爱乃是人的天性使然。它使人无故而喜,无故而悲,为它断尽肝肠。它的巨大力量足以让杜丽娘为情而死,而又在情的感念下而生,其中的兜转曲折没有情的驱使是万万实现不得的。汤显祖深切的认识到青春的美好,女性的美好,生命的美好,情的美好,他也坚信世间必有“至情”之人,他想真正写出“情之至”的状态,他让丽娘与柳梦梅在梦里结合,梦可能是非真的,但是情的力量,生命的冲动确是无比真实的。而丽娘的死而复生,虽然是一种超现实的情形,但却恰如其分的表达了情的力量。
“有情之天下”的表达
汤显祖认为“世总为情”,这种情在《牡丹亭》中固然是以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为代表,但是汤显祖的情的内涵则远远不止于此。汤显祖向往“有情之天下”,他在《青莲阁记》中提出“有情知天下”的说法:“世界有有情之天下,有有法之天下。唐人受陈隋风流,君臣游幸,率以才情自胜,则可以共浴华清,从阶升,娱广寒。令白也生今之世,滔荡零落,尚不能得一中县而治。彼诚遇有情之天下也。今天下大致灭才情而尊吏法,故季宣低眉而在此。假生白时,其才气凌厉一世,倒骑驴,就巾拭面,岂足道哉?”这个作品是为他的好友鸣不平之作,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汤显祖对“有情之天下”的向往。“有情之天下”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上下同心,人的才智性情得到自由的发展。虽然在这篇文字当中,汤显祖着重强调了如李白、李季宣或者汤显祖自己这样的高才之士的自由的发展,但是从汤显祖的从政的经历可以看出,他的“有情之天下”更是一种全民性的。在遂昌任知县期间,汤显祖最大程度的实现自己“有情之天下”的理想,他兴教劝学,拿出自己的俸禄筹备了遂昌的第一座书院,重视培养民众淳朴、善良、勤奋的道德风尚,他扶植农桑,亲自下乡劝农,轻刑宽狱,关心民众的衣食和疾苦,以情感人,遂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治”的境界。他在遂昌的从政经历,在《牡丹亭》中得到了反映。在《牡丹亭·劝农》里,剧中杜宝于农忙时节亲自下乡劝农,经历了几番与民众的对答,汤显祖生动细致的描绘了这种官民同乐的场景。“众父老,此为何乡何都?”“南安县第一清乐乡。”“美哉此乡,真个清而可乐也。你看那山清水也清,人在山阴道上行。春云处处生。”“正是,官也清,吏也清,村民无事到公庭。农歌两三声。”“千村转岁华,愚父老香盆,儿童竹马,阳春有脚,经过百姓人家。月明无犬吠黄花,雨过有人耕绿野。真个村村雨露桑麻。”这里清乐和美,老少相安,春耕以时,人民生活祥和恬美,官民易亲。在这里,人们自觉自愿的耕作劳动,没有官吏的驱赶和压迫。剧中,杜太守亲近民众,赠与农民牛鞭,插花,赏酒,扶植农桑,奖励耕作,与民众其乐融融,达到了一种政清人和的升平景象,是一个民众得到自由发展的有情世界。这种上下同心,充满欢乐祥和的气氛,类似世外桃园式的农业社会的描写,对于每一个人平等自由发展的尊重,正是汤显祖对于“有情之天下”的表达。
不可避免的亲情
“爱父爱母,不须学,不须虑,天地生成之真心也。”子女对于父母赤子般的真心是每个人天性都存在的,而父母爱子女的心又何尝不是天性。汤显祖所推崇的出自人天性自然的情当然也包括亲情在内,但为了表现杜丽娘、柳梦梅之间“情之至”的状态,《牡丹亭》中的亲情的表达被大大的淡化了。但是我们如果仔细阅读还是会发现,在杜丽娘与父母之间,还是存在着不可磨灭的深厚的亲情的。对于女儿出众的人才,杜宝夫妻是颇为自得的,杜宝对女儿的评价是才貌端妍,女工精巧过人,从中可晓得杜宝对女儿极为宠爱,但同时他对女儿也颇为严格,在《训女》一出中,当他得知女儿白日闲眠十分的恼火,加以严厉训斥。在他心中,他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培养与女儿自身的材质将她培养成贤良淑德的大家闺秀,为此他花心思为女儿觅良师,展读诗书,无非也是希望“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配”。甚至包括后来他得知杜丽娘起死回生,他仍然“刁打状元郎”辞不认女,都可以看做是杜宝对女儿的另一种爱。丽娘作为他唯一的孩子,他对女儿是十分疼爱的,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对她的期望也很高。从一个严于礼教的父亲的立场和角度出发,他当然不会认同丽娘与柳梦梅这种不遵礼教的结合,而女儿为了捍卫自己的爱情,居然不惜抛头露面,公然走上金銮殿宣布自己爱的誓言,这对于杜宝来说是无法容忍的。他的行为与他对女儿的爱的理解有关,在他眼里,对女儿最大的爱是帮助她维持淑女的风范以及名声。亲情没有对错之分,只是理解方式的差别。杜夫人作为女儿的教育上的一个协助者,相对杜宝她对女儿的更加的宽容和娇宠,最初她尽责的协助杜宝将女儿培养成一个严格遵从礼教的大家闺秀,但到后期,作为一个母亲她更在乎的女儿的生死和幸福,态度是十分柔软宽容的,在剧中对杜丽娘父母亲不同的亲情表达的表现是十分恰切的,与现实十分相符。
《牡丹亭》作为戏曲艺术中最高成就的代表,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作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在于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创造了一个有情的世界,写出了上天赋予人的真实的情感的不可抑制,后代的读者在牡丹亭中读出了真实的情感,感受到人性真实的力量,并为之鼓舞,这正是汤显祖愿意见到的。
孙文静,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2008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