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非诚勿扰》中有这样一句台词:“二十一世纪什么最贵——和谐”。随着“构建和谐社会”的口号的响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校园的和谐发展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和谐课堂是校园和谐发展的重中之重。其实“和谐”不是一个新生的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观点。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和谐观点。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主张在教学中进行和谐教育。学生在和谐的课堂中,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创设出和谐的课堂,让历史课堂开出和谐之花呢?
1、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某个老师,才喜欢他所教授的科目;也有一些学生因为反感或讨厌某位老师,才对他所教授的科目心存抵触,甚至厌学。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像催化剂一样,能够促使教学氛围、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在教授明朝灭亡的知识时,我问道:“有谁知道明朝灭亡的知识?”我话音刚落下,只听见一个大大的声音“吊死的”,全班哄堂大笑。我当时很气愤和惊讶,这是一个平时课堂纪律不好、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但我还是微笑的鼓励他“你说说看”。原来他是想说明朝随着崇祯皇帝的上吊死亡而灭亡,但是他的语言功底不是特别好,一着急就断章取义的喊了出来。其实这个学生在平时上课中也显示出他对历史知识了解比较多,只是学习效果不是很好,所以一直被教师忽视。我联系其平时历史知识的渊博大大的表扬了他一番。此举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学习历史的热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下有爱迪生。”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是成功者,都期待着别人对自己的肯定和赞赏。试想,假如当时我因为他是“差生”,认为他是在“捣乱”而严肃地制止他:“你不要乱说!”那肯定是另一种结果。
2、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在我们的历史课堂上,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因此在优化课堂教学设计时,我在教学进程的不同环节中,经常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历史教学中我也经常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让课堂有着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张骞通西域》中,我布置学生首先预习,并事先设置了一些问题,如你怎么评价张骞通西域的历史意义?于是学生回去踊跃查寻资料,看张骞通西域以及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回到学校,我要求学生分组汇总,各自的心得,并逐个在课堂上宣讲,课堂气氛异常热烈,甲方讲一些,乙方进行反驳,甲方据理力争,乙方步步进逼,旁边的许多学生各为自己的观点进行辩驳,也是一样的唇枪舌剑。过一会儿,笔者要求学生把手中的心得交换一下,重新换位进行讨论,学生一起会声地笑了。通过角度一交换,学生立刻意识到了什么,很快,所有的学生慢慢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逐步达成一致。即这一事件打通了西域和汉交往的通道,开辟了中国和欧洲、非洲大陆的通道,即“丝绸之路”,促进了汉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历史课堂合理运用合作学习,不仅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
3、在教学后,让“和谐”延续。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还需有迎接社会生存发展和挑战的适应能力。作为历史教学,除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外,还肩负着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的任务。而这仅靠45分钟的课堂显然是无法完成的,必须开辟第二课堂,让学生在放大的课堂上兴趣盎然地投入,从从容容地放飞自己。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可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故居、博物馆,可结合本地风土人情、革命历史等知识开展历史知识竞赛、抢答、举办历史故事会、历史展览、历史墙报等活动,可到图书室看相关历史书籍或看相关历史电影等等。学生走出课堂,开拓了视野,延伸了教材,大胆地去想象,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一个富有想象力的学生,他才能真正地知学、乐学。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不遗余力地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这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育教学质量才会得到提高。
丁田琴,女,教师,现居江苏张家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