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32

  

诗词表现技巧例析

◇ 张 恒

  我国是诗词大国,诗歌鉴赏能力又是高考考查中要求最高的一种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诗词鉴赏教学,下面就诗词的表现技巧进行鉴赏例析。
  一.关于渲染、烘托
  渲染、烘托原本是国画技法,借用过来用景物的点染制造一种气氛或情调的手法。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就借“绿”写新酒清醇,“红”写炉火色,营造环境,渲染烘托一种优美、温馨的气息,展示了主人的待人诚意。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如柳永的《雨霖铃》中写离别之情开篇采用“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兰舟催发”将离别的伤感烘托得凄凉难奈。
  二.关于虚与实
  判断这个手法的关键是抓住“虚”。“虚”包括以下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崔莺莺送别张生唱词很多是设想的未来之境。
  三.关于衬托
  3.1、动静间(以动写静、以静写动、动静结合)
  以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僧敲月下门”“月出惊山鸟”等以闹衬静;杜甫《登高》如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静态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动态描写,整句属动静结合的写法。
  3.2、褒贬间(以褒写贬、以贬写褒)
  [西江月 其一]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西江月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作者深知贾宝玉这种思想与性格,他那种不走科举之路、不为家族前途考虑的行为,他那“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以及抨击“文死谏”、“武死战”的种种“怪论”、“疯话”,很难为世人俗人所理解。所以,作者索性采用以贬为褒的手法来突出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表现作者自己愤世嫉俗的思想。
  3.3、哀乐间(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最典型的如《诗经·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杨柳,美好春色留人沉醉,却是黯然离别之际;霏霏雨雪,冰天坼地的寒冷,竟是征夫回乡之时!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乐的效果。
  四.关于比兴
  这种手法主要特征是民歌题材中多见,往往先写景后以景述情,有诗经的学习基础就比较好判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周南·桃夭》)以茂盛的桃花来兴起女子出嫁。桃花的美好当然是很容易和女子的艳丽联系在一起的。桃花结实,又有多子的象征意义(后世常用石榴作象征)。更何况阳春三月,新婚之喜又和明媚的春光融为一体。这种内在的意义上的联系是不难看出的。比喻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如唐代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巧借新妇拜见公婆前的忐忑不安而又充满希望的心理,写自己应试前紧张而又希望得到赏识的心态。刘禹锡的“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这首诗用的也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先写眼前水恋山的景象,然后再用它来作比喻,抒写愁绪,从而形象地描绘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全诗比喻新颖别致,形象感强。
  五.关于对比
  顾况的《宫词》“玉楼天半起笙歌,风送宫嫔笑语和。月殿影开闻夜漏,水晶帘卷近秋河。”简析:这首宫怨诗,与其他宫怨诗的不同处,是采用对比的手法。前二句写听到玉楼笙歌笑语;后二句写自己锁闭幽宫的孤凄冷落。如此相形比作,即使不言怨情,而怨情早已显露。郑谷的《菊》“王孙莫把比荆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分析:本诗前句以普通人于王孙公子对菊花的不同态度对比,来表现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后两句以菊和瓦松的对比,突出菊的高尚品质,从而表现诗人不求高位,不慕名利,只求有利于人的高尚品质。
  六.关于象征
  真正的寓意藏在事物本体内部,往往是文人诗歌多见。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象征其奋力向上的斗志。《行路难》象征其倔强自信、执着追求、脱离痛苦的精神力量。如果通篇贯穿着这种比兴的意象,则是象征。如李白常借雄奇不平凡的事物,如大鹏、天马、雄剑及高山大河,来寄托他的理想,象征他的才能;喜欢选取高洁美好的事物如明月、凤凰、松柏、美人等,来象征他的人品节操;又常选取遭摧残、受拘羁的人物事件来比喻他的经历和处境。
  七.关于委婉或幽默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写月夜怀念妻子儿女,却从妻子的角度写起,“闺中独应”“儿女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这种意想的表现方式令人产生叹惋之情。辛弃疾《沁园春·将止酒、戒酒杯使勿近》“杯,汝来前!老子今朝,点检形骸。甚长年抱渴,咽如焦釜;于今喜睡,气似奔雷。汝说刘伶,古今达者,醉后何妨死便埋。浑如此,叹汝于知己,真少恩哉!更凭歌舞为媒,算合作平居鸩毒猜。况怨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为灾。与汝成言,勿留亟退,吾力犹能肆汝杯。杯再拜道:麾之即去,招则须来。”以一个酒醉之人来斥责酒杯,展示作者不为朝廷所用的苦闷,表现效果耐人寻味。
  八.关于用典
  用典,就是古代文人的“引用”手法。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有的诗句经点化后,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生动形象了,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艺术风格中不同了,如杜甫《羌村三首》第一首中的“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写战乱之中的夫妻相逢,风格是沉郁的,这两句被晏道几点化,在《鹧鸪天》中写出:“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在梦中。”用来表现女子相思,风格是婉约的。有的经点化后,同前人说的在思想内容上不同了,如韩愈《听颖师弹琴》中的“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是用来形容琴声的,经张元干点化,在《贺新郎》中写出:“肯儿曹恩怨相尔汝。”说明了在离别时的惜念,不是儿女之情。
  (2)引用神话故事。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的诗句,用湘妃和素女这样的神女为乐声感动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还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诗句,进一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最后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写出月中吴刚为乐声所吸引,也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3)引用历史故事。分明用、暗用、反用。白居易《放言五首》第三首中的“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明白地指出是借周公和王莽之事来喻今的。
  
  张恒,男,教师,现居湖北云梦。

诗词表现技巧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