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82

[ 李春玲 文选 ]   

语文教学现状与方向

◇ 李春玲

  语文教学的改革,近几年来步子迈得很大,但前几年单纯地强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观念对一线教师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因此,纵观现今语文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语文的学习几乎被枯燥乏味的条理梳理和技巧训练充斥,语文的人文性几乎得不到体现。当语文教学把语文的美肢解得越来越细的时候,无异于把美神维纳斯剖解得支离破碎,维纳斯不美了,语文还有美吗?失去了美,语文就失去了灵魂,也就失去了她诱人的魅力。
  我们可以举千万个理由为现行功利语文辩护,但我们却没有一个借口可以推脱让语文“美丽之花”不断凋零的罪过。“功利语文”就一定与美感誓不两立?“功利语文”就一定要关起门来反复操练?语文学习本应学什么?——对发现美、欣赏美、感悟美、表现美、挖掘美的想往。曾几何时,我们对那“渔舟唱晚”的恬静、“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柔、“飞流直下三千尺”的豪迈、“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正气、“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无怨无悔、“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大义凛然,已经越来越淡漠,对美的感悟也逐渐失去了激情,取而代之的是化“美”为“丑”的忍耐,对“功利语文”的痛苦选择,美变得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成绩和升学。语文学习还能学什么?
  文章不是无情物。就全国统编中学语文教材而言,既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李白佳作,也有被盛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司马迁的《史记》;既有世界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契诃夫的名篇,也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最高代表《红楼梦》。一篇篇文质兼优的佳作构成一个绚丽多彩的的华美世界。可以说,中学语文教材美育因素得天独厚,美感情调四处洋溢。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却不喜欢语文课呢?本来,美能生乐,美能使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文质兼美、美感洋溢的语文不感兴趣呢?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教师不注意发掘文章的美感因素,单纯地向学生讲枯燥乏味的字词句段篇,忽略了美对学生的吸引。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中进行美感教学呢?
  一是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人物内心,和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文章中宣泄奔腾着感情的激流,描绘塑造着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给人以动感和艺术魅力的美感意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感受到作者浓烈情感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痛作者之所痛,恨作者之所恨,爱作者之所爱的同化境界。这样学生才能把情感移进人物的内心去,与作品中的人物一同去爱,一同去恨,产生共鸣。让学生在包含感情的文字中,感受人情美和人性美。
  二是引导学生根据作品的语言,充分想象作品的意境,使学生在美的欣赏中得到熏陶。
  作为教材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之美,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得着;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得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所给人留下的深广、多层的审美空间里和生动逼真的意境中。因此应开辟学生审美想象的通道,即通过作者用来描写艺术形象的语言启发学生展开审美想象,使学生在审美欣赏、想象中得到熏陶。如教学《荷塘月色》,学习作者用歌声比喻香的形象描绘一段,可引导学生先用嗅觉感知已体验过的荷花的清香,然后再想象那种飘忽不定、隐约轻微、时断时续的荷香之美。借助美的语言外壳和想象使学生流连忘返于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之中,感受到景语中的情语,使学生的心灵在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
  利用美感进行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不仅使文章形象鲜明,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陶治情操,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目的。
  
  李春玲,教师,现居辽宁瓦房店。

语文教学现状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