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0年第10期 ID: 157349

[ 柳庆春 文选 ]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

◇ 柳庆春

  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课堂,是一个平常、普通而又神秘的地方,是一个赋予没有生命的知识以生命活力、给予不太成熟的孩子以成熟魅力、让孩子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让生命绽放光彩的场所。如何让课堂更有效?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怎样的?理想的语文课堂又应该给予学生什么?我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寻求着答案,其实我们的教学实践,已在有意抑或无意间做着属于自己的诠释与演绎。我想: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带给学生快乐的享受,情感的升华和思想的启迪。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和谐的、动情的、开放的、生成的、真实的课堂。
  一.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和谐的
  课堂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交流对话的过程,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的课堂上应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指导,以学生的学情为依归,目中有学生,目中有学情,尊重学生,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式,在“导”中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来自老师与同学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没有教师的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大声斥责;也没有学生的正襟危坐、唯唯诺诺、面面相觑。没有教师的训骂、侮辱、嘲讽和体罚,也没有学生的恐惧、紧张、担忧和不安,每一位学生都能自由地阅读,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辩论,师生平等对话,同学间无拘无束地交流,人人全身心投入,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在这样轻松快乐的课堂里,学生的学习更主动,在这样轻松快乐的课堂里,课堂教学也会更有效,在这样轻松快乐的课堂里,师生共同沐浴在人文关怀的灿烂阳光下,和谐相处所绽放的笑靥将成为课堂上永不衰败的花朵。
  二.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动情的
  语文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情”,情感非常丰富。著名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足以看出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教师要帮助学生挖掘作品的丰富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在语文作品里,既有黄山、漓江等山水风景的赏心悦目,又有《荔枝》《峨嵋道上》等生活故事的回味无穷;既有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的荡气回肠,更有麻雀、老山羊等平凡生命的动人心魄、刻骨铭心。流连其间,可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这些,无一不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心灵的震撼,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所以,理想课堂中的德育,不需灌输,说教,而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让学生在独特的阅读体验中悟情,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动情,在“润物细无声”中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学生在学语文的同时学会做人,做有爱心、进取心的高尚中国人。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返璞归真,才能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
  三.理想的语文课堂是开放的
  理想的语文课堂不应单纯局限于教科书,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学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变封闭为开放,加强与课外、与生活的联系和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课堂上充盈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讨论、游戏、表演、展示、欣赏、评价……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同学间有更多的交流、合作的机会,使语文实践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学生的视野会变得更开阔,课堂会更有活力。语文课堂将成为不断充实、不断更新、源远流长的一泓活水。
  四.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生成的
  希尔伯特曾说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和学生一起进入思考的前沿。”教学不应是预设的“圈套”,语文课堂上播下的种子,收获的可以是情感的升华,思想的启迪,价值观的引领……这一切不可能完全通过预设而实现。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师生双方共同演绎、彼此尊重、动态生成的。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像谈话类节目主持人一样,大脑随时处于高度紧张活跃的状态,或是归纳整理零散的见解,或是提升凝炼肤浅粗陋的认识。在引导、评价、总结时,集中精力,调动全部的智慧;在实施预案的进程中,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因势利导,调整原来的教学程序和内容,高屋建瓴,甄别优劣,选择恰当问题作为生成的“眼”。在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合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营造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关注学生的过程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活动,才能促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才能引导教学在动态生成的轨道上有所发展。
  当然,教育情境是瞬息万变的。这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种快速反应随机应变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教师自己经过学习和内在的体验,以及对自己教育行为的反思基础上自发产生的。这就需要将课后反思变成自身的需要,并形成一种习惯。反思既可以思“成功”之举,也可以思“败笔”之处,更要进行课堂教学的二度教学预设。例如,平常我们上完一节课后,可以静下心来思考,这堂课教学目标是否完成,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引导是否得当,学生思维是否活跃,解读是否到位以及课堂带来的瞬间灵感等等。若能及时反思,取长补短,并及时撰写二度教学预设,定能精益求精,理想课堂也在生成的动态中得到延伸。特级教师王崧舟说得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有四大支柱的坚固支撑:丰厚的文化底蕴支撑起语文教师的诗性;高超的教育智慧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灵性;宏阔的课程资源支撑起语文教师的活性;远大的职业境界支撑起语文教师的神性。”在预设与生成面前,如果没有对“思想”和“智慧”的正确认识与把握,我们就不可能做到让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
  所以,理想课堂中应正视“阴错阳差”,重视“节外生枝”,珍视“灵光一闪”,关注学生、学情和生成。“生成”激活课堂,语文课堂别样的精彩缘自于“生成”。充满生成的语文课堂将成为师生自由的精神殿堂,才是师生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活动,才是师生对固有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创新发展与智慧超越,才会让师生激情燃烧,个性彰显,智慧喷薄,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五.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真实的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肩负着教书育人职责的我们需要真实、一颗颗纯净无邪的心灵深处更渴望真实!我想起了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公开课,观摩课等等,多少“美丽”的背后是什么?是千锤百炼、直至天衣无缝。课件的美仑美奂,花样的层出不穷,高潮的频繁迭起……真是太完美了,完美得无懈可击,让人叹为观止。
  然而,这样的语文课堂一旦背离了真实,那所谓的“观摩”、“示范”价值又何在呢?恐怕留给教师的只有深不可测的感慨和遥不可及的羡慕而已。学生们在一遍又一遍地机械排练的过程中,究竟收获了什么?在这样的课堂中,他们的独立人格丧失了!他们选择了顺从、沉默以及“合作”。有不少课堂结束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是停留在上课之前的状态上。像这样的课堂,不是真实的课堂。理想的语文课堂必须远离演练、彩排、渗透,坚决摒弃“作秀”!或许,真实的语文课堂不是完美的课堂,但是不真实的语文课堂就绝对不可能是完美的课堂;真实的语文课堂将走向完美,而不真实的语文课堂永远都不可能走向完美。所以,我坚持课堂教学不要花哨,要务实。我坚信:我们的语文课堂在走向真实的同时,必将不断地走向成熟,走向美丽!
  和谐,让课堂走向幸福;开放,让课堂走向多彩;动情,让课堂走向本真;生成,让课堂走向灵动;真实,让课堂走向永恒。正所谓“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理想的课堂各有各的理解,理想的课堂可能是精心的准备,理想的课堂也可能是临时的生成,但有一点,理想的课堂不仅得是学生喜欢的课堂,更应该是学有所得的课堂。我想,只要我们用心领悟,认真抓住教学生活中的每一次机会,认真对待每次不起眼的收获,用智慧启迪智慧,用情感调动情感,用心灵碰撞心灵,有效注入课堂新活力,就一定能构建课堂新理想,实现理想新课堂。
  
  柳庆春,教师,现居湖北监利。

理想的语文课堂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