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初中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应注意“根”“枝”并重:一方面立足课内,注意加强诵读、前后比较、培养兴趣,充分激活教材;另一方面要精选材料、精心设计,做好拓展延伸工作,强化深化课内所学,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乐。
【关键词】文言文 能力 教材 拓展 体系
文言文阅读能力是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初中生的文言阅读存在许多不足:强课内教材,弱课外材料;强机械识记,弱理解迁移。为改变这种情况,我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不少探索。
一、立足课内,激活教材
1.以诵读为先导,夯实基础
学习文言文先从开口诵读入手。
文言文学习要下死功夫,即离不开机械识记。尤其对初学者来说,机械识记可以帮助他们在短时间内掌握一定数量的字词。但文言文阅读更注重理解,要求真正懂得词语、句子、段落的含义,在此基础上领会文章精髓,感受作者情怀。诵读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文章内容,加深理解,同时还可以积累文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词法、句法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方面的要义,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编者精选了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名家名篇,既让学生从中获得文言知识,又让学生从中得到美的享受,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2.以比较为纽带,积累字词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初中生应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阅读浅易文言文,就意味着胸中积累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字词,能准确理解一些常见文言实词和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种基础字词的积累,除了对每一篇教材的教学落实外,还应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同一词语在不同教材中的变化或应用,进行分析、归纳、整理,从而做到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这里的不同教材,既可以是不同的文言文教材,也可以是文言文和白话文。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文言积累活学活用,有利于学生掌握文言知识。如在教学《桃花源记》时,讲到“渔人甚异之”,可以提问:这个‘异’的用法比较特殊,我们曾在哪一课学过这种用法?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积累,回答在《伤仲永》中出现过“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也明白了在文言文中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常有这种用法。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回顾已学过的内容,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果。
3.以兴趣为契机,探究情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有了“米”,怎样做出香喷喷的“饭”,很值得语文老师思量。
(1)激发兴趣,主动探究
文言文教学中必须落实字词,这是全体语文老师的共识。但怎么落实,却大有文章。长期以来,教学文言文字词常采用“串讲法”,一字一句枯燥的讲解。教师讲得费心,学生听得糟心,逐渐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如果能巧妙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木兰诗》一课中,出现了大量文言色彩浓厚的字词。如果用串讲法,既耗费时间,又破坏了诗歌的美感。但字词不解决又会影响对诗歌的理解。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借用小游戏“大家来找茬”的形式设计了词句理解的环节:在幻灯片上故意打出有错的诗句理解,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错误之处。学生兴致勃勃,查注释、小组讨论,很好地完成了任务。
(2)感受传统,挖掘内涵
文言文教学不等同于古代汉语教学。在课堂上,如果仅仅重视字词句,以大量的语法知识淹没对课文人文内涵的理解,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这些鲜活的文字变成了泛着酸腐味的残羹。
文言文是母语的源头,它影响着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智成长,沟通着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精神血脉。教材中选入的文言文,语言精炼简约、生动典雅,内容浩瀚博大,负载着大容量的文化信息,堪称文质兼美。例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桃花源记》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爱莲说》表露的高洁正直的君子情怀;《鱼我所欲也》中舍生取义的浩然之气以及《出师表》的赤胆忠心。这些优秀的作品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它们传达了世间最美好的情感。对此类文章,教师要有文化反思意识、文学欣赏眼光,教学时吃透讲透。久而久之,潜移默化,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操守。
二、拓展迁移,打造课外文言文阅读体系
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加固和补充。选择一些与课文深浅程度相当的有注释的文言作品,作为课外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阅读,并且在关键的地方还给予点拨,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文言知识迁移到阅读实践中,并且在运用中巩固、加深、熟练。
1.联系课文,精选材料
在选择课外文言短文时,教师应选择难易适度的课外短文让学生练习,让他们提高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同时有的放矢地去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文言文的效度。
选文的原则,一是思想性,一是与课文的关联性,即选文在内容和形式上和课文有关联或相同之处,如《晏子使楚》与《晏子辞千金》是人物的关联,《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孙叔敖纳言》是文体的关联,《小石潭记》与《与朱元思书》是文章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关联,特别是知识点的关联。
根据这两条原则,笔者从课文出发,精心选择了课外文言材料,构筑了一个阅读体系。以人教版七年级为例,如下表:
八年级的文言文编排出现了抒情散文、山水游记及各类小品文,议论性文章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在课外材料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除了故事性强的文章外,还应加入以抒情、议论为主的文章。另外,八年级文言文已考虑对学生句法的教学,在选材的时候就要注意。
九年级的文言文教材内容多选自中国古代史家巨著,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和古人的智慧。学习这些课文,学生感受到了先贤的风采,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经受了高尚情感的洗礼。在选择课外材料时,教师可有意识地从历史典籍中选择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例如《左传》、《战国策》、《孟子》等均可成为我们选材的宝库。
课内的文言教材蕴含的文化因素是有限的。精选课外文言材料能够有效地补充课内教材,从更宏大的角度去把握文言文中蕴涵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走出狭小的天地,主动探求更丰富更深远的民族文化之源,从而提高其整体的文化素养。
2.多种设计,强化所得
多角度设计课外学习活动方案,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定期组织文言文专题活动,如古诗文朗诵、文言文阅读竞赛、名作欣赏、摘录座右铭等,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编成电子报、手抄报进行交流。在内容丰富多样的拓展活动中,学生强化了课内所学。
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大局观,既要了解初中三年的课内文言文体系,又要对这三年的课外安排成竹在胸,根据全局安排灵活处理材料。有时课内教材处于编排的需要,把同一作家的不同作品分散在各册中,如陶渊明的作品,在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出现了《桃花源记》,在第六单元《古代诗歌五首》中又出现了他的《归园田居》,在九年级上册中出现了《五柳先生传》。教师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时就可以安排一个作家专题活动,以《桃花源记》为突破口,联系下面的材料,引领学生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培养初中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要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就要紧紧抓住“根”和“枝”。立足课内,充分激活教材,并注意延伸拓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以主人的身份参与到学习中去,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大溪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