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作文教学”是一种理念,不是一种方法。这种理念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要求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即教学生作文的时候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把“生活”作为写作对象,反映生活真实。如何教学生写生活化的作文呢?我们在实践中采用了“举三反一”法,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
所谓“举三反一”就是指教学中先给学生提供多个范例,让学生在老师的点拨讲解中反复阅读,融会贯通,再让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进行作文的教学方法。
一.例举家庭生活
学生对家庭的生活是很熟悉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关注家庭”的生活态度留意家庭生活的琐屑之事,赋予那些琐屑之事以特定的情感。例如,我在教学是例举了《妈妈那双褐色的手》——
妈妈的手是褐色的,那褐色是不是天生俱来的,而是被各种杂草浸染的。我家养着一对犁地的毛驴,春、夏、秋三季,妈妈都在山坡上为毛驴拔草,草色腐蚀着妈妈的皮肤,日子长了,那草色就洗不掉了,慢慢地变成褐色了。一位城里的亲戚来我家,她瞥见妈妈用那双褐色的手和面做饭,就紧皱眉头,恶心得呕吐,憨厚的妈妈还以为人家真的有什么病,就翻箱倒柜地找药,人家说“没事的”,就起身回去了。一次,有位省里领导来慰问我们这些红军的后代,妈妈看见那领导伸出了手,就赶紧把那双褐色的手在围裙上擦了擦,伸手去接应,被省上领导身边的一位工作人员挡住了,那位工作人员的双眼直盯着妈妈的手,怕妈妈将自己手上的颜色染在领导的手上,或者是怕妈妈的手有什么传染疾病,幸亏省上领导给妈妈面子,还是和妈妈握了手。从此,每当我看见妈妈的手,有一种辛酸就涌上心头,有一种爱便翻江倒海。
妈妈那双褐色的手在平日里并没有引发小作者的好奇和感触,在经历了两件事的过程中,小作者心灵被触动,一下子将司空见惯的事写得感人肺腑,这就启发我们教师,要教育学生从家庭成员的一颦一笑中捕捉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追溯事情的来由,体验家庭生活的喜、怒、哀、乐。学生把这样的情感带入作文中,那就反映活灵活现的朴实而又平淡的生活。
二.例举学校生活
学生在学校里要学习好多门课程,课程的丰富性自然地丰富着学生的生活,更何况,每个课程都由不同的老师施教,每个老师又有独特的教学风格,这些不同的风格潜移默化着学生的情趣,学生的兴趣爱好甚至性格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同学之间的不同表现丰富着每个学生的生活。例如,同样是班主任王老师,两个学生的选材完全不同。
学生李红写道:“她突然改变了批评学生时恶狠狠的语调,柔声细语地对我说:‘你看看,你擦的玻璃,比没有擦之前还要脏,你先用湿手绢擦一擦,再用卫生纸擦一擦’。我抬头看她的表情,也没有平时的那种怒不可遏,目光是温和的。”
学生王晗写道:“今天是六一儿童节,班主任老师特意修饰了自己。她黑发变成了金色,那天然的粗眉被刮掉了,用墨笔做了细细地勾画。她勾画的技术并不好,你看,左边的那道眉细,右边的那道眉比左边的粗了些,而且短了些。她的这种改变,并没有把她变得美丽。她站在我们面前,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其实,那样子正好显示出她真的有新鲜的事出现了。”
三.例举社会生活
“社会”一词,对小学生来说,很难解释清楚,我们就只把它当做家庭与学校以外的生活空间吧。这是个学生向往的生活空间,但又是学生很难深入的空间。现在的小学生被超负荷的学业捆绑在家里与学校里,很少有比较自由的社会生活空间。尽管大自然是他们向往的,各种场馆是他们向往的,但亲历的机会不多。为了让学生写好生活化作文,我采取把学生带出课堂的做法,让他们观赏大自然的美景,去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让他们在亲历活动后写下自己的见闻、或感受。比如,我们带学生雪中爬山后,有学生写道:“集体出动在雪中爬山,很兴奋,很冲动。老师把我们带到山下,我们便不再排队,你追我敢地往上冲,然而,路陡雪滑,你刚摔倒,他们便像积木一样跟着倒下,有的是被绊倒的,有的则是故意取乐。王丽娜不到百米就晕了,何伟爬到半山时用破嗓子大声诵读故事,惹得大家上气不接下气地傻笑。”
举三不仅为学生阐述了“形象化的写作理论”,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模仿借鉴的范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举好这样的例子,学生就能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反一”的,即“自能作文”,并有所创新。
陈严,甘肃会宁县教师进修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