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蟾的《金陵晚望》并不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相反可能是一首不太出名的小诗,很多人不太在意,我独喜欢这首诗。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为千古名句。极言深重的伤心,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传达出作者对大厦将倾的唐王朝的痛惜伤感。表达内心愁绪之浓重的,历来不乏佳句:“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载将离恨过江南”、“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都是化无形为有形,赋予愁绪以质感,仿佛看得见摸得着似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则是通过贴切的比喻,来表现愁绪之难以排遣、挥之不尽。
前人似乎已写尽,难以逾越。诗人却另辟蹊径,“一片伤心画不成”一句关总。李煜写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王安石晚望金陵,一口气不厌其烦的描绘: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彩舟云淡,星河鹭起,总嫌不够,最后一句话关总:画图难足。金陵帝王州,虎踞龙盘地,六朝旧事,亡国破家相属,悲恨相续,诗人登临送目,览古兴怀,感时伤怀,那种深沉、悲怆的复杂感受,岂是一个“愁”字了得。任何譬喻,任何辞采,都显得黯然失色。或失之直白,或失之浅近,显得索然寡味了。写人情之难言,最是难工。究竟什么滋味,唯有寸心知晓。惟其如此,所以难以言传。“一片伤心画不成”,诗人的选择是高明的,这种留白的艺术,或许比直接表明更为蕴藉,言已尽而意无穷,更耐咀嚼,玩味。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这两句写景,历来无人在意。但我以为,极为高妙,首先,真实的描绘出金陵晚望的情景:时值三秋,落日余晖下的古城,四周苍莽的群山,黄昏中的静穆苍凉。也可以理解为虚写,“曾伴浮云、犹陪落日”,写出金陵“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的沧桑。
其次,两个意象“浮云”、“秋声”让人触发无尽的联想。浮云,让人想起“白云千载空悠悠”,想到天道的亘古不变;浮云,也让人想到六朝的盛世如浮云一般,转眼即将飘散,想到人世的沉浮沧桑。秋声,让我想起了《秋声赋》,想起了“阶前梧叶已秋声”,暗含着光阴流转“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感时伤怀之情。
“归晚翠”和“泛秋声”,也颇有讲究。声色结合:寒山转为苍翠,不再是初春的新绿,盛夏的葱茏,而是深秋时节那种特有的苍黑色,极为准确。处处泛着秋声,让人联想丰富,或是无边落木的萧萧之声,或是秋虫嘶鸣,寒蝉凄切,雁阵惊寒。对仗也极为工整,读来音韵铿锵,如鸣金石,自然流畅,毫无凝滞之感。
整首诗厚重典雅,可谓语意两工,有一种静穆深沉的美。似乎在说,金陵古城,伴随着无限的荣光与辉煌,终于走到了它的尽头,就像红红的落日,渐渐地隐退在翠微之中,似在唱着一曲哀婉缱绻的无尽挽歌。
曹德宏,教师,现居湖北宜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