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6期 ID: 155766

  

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

◇ 韩贤克 崔宏伟

   内容摘要:诗歌教学由于种种原因其现状不容乐观。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对诗歌本身进行解剖式解读,而忽视了诗歌自身丰富的思想内涵,忽略了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所固有的美。诗歌教学应在有效方法上进行探索。
  关键词:古典诗歌 教学 有效方法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一朵奇葩,是令无数文人学子如痴如醉的艺术精灵。“不学诗,无以言”,学习古诗,不仅能开阔视野,丰富知识,而且在含英咀华的过程中,必然能接受到几千年深厚文化的熏陶洗礼,进而提升文化素养。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诗教学现状并不容乐观。在当前的古诗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注重对诗歌本身进行解剖式解读,而忽视了诗歌自身丰富的思想内涵,忽略了诗歌作为文学作品所固有的美。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古诗教学的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在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上进行了几点初步探索。
  
  一.在尊重学生的初读体验的基础上,采取知人论世的诗歌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所谓“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就是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与我们一般所说的背景导学法十分相似。运用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有助于缩短学生和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形式的限制而形成地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比如在《观沧海》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个重点句子,教师可提供一些背景常识作为感悟的基础:公元207年,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正因为拥有如此宏伟的抱负,如此阔大的胸襟,曹操才写出了吞吐日月星辰的豪迈诗句!
  但是在以往的诗歌教学中,往往在学生还未自己诵读感知诗歌时,就采取这种方法将有关诗人生平、诗作风格、写作背景等相关资料一股脑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了解一切的基础上去鉴赏诗歌。这种方式就大大降低了学生读诗的好奇心、品诗的成就感与探究诗意的内在动力。为了克服这一缺点,就必须在尊重学生初读体验的基础上,再采取知人论世的诗歌教学方法,才是诗歌教学的有效途径。因为学生的初读体验,是一切诗歌教学生成的基础和动力。所以必须抓住这一关键环节。比如,在《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首先通过自由诵读,令学生产生对这首诗的初步认识和体会,继而在引导学生谈对这首诗的初读感受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给这首诗的朗诵配乐,你会配什么样的音乐?这一问题就打破了“有何感受”式的单一设问,从另一种感官体验角度入手,巧妙地让学生道出对这首诗的情感基调、风格的感知。根据学生的回答,配以悠扬的小提琴小夜曲,让学生在音乐中进一步诵读,结合诗文意象想象、描述画面,体味意境,将学生自然带入到进一步鉴赏的情境当中。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诵读、感知、聆听、想象、描述,充分调动了多重感官,一步步走进了诗人所营造的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采取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进一步品读探究诗文的兴趣,让学生自己一步步去揭开诗歌的神秘面纱,才是遵循学生学习规律的有效途径。
  
  二.把握不同诗歌的脉搏,以读和写作为诗歌鉴赏的切入点,实现学生思维、情感的有效提升。
  
  于读中赏,于写中悟。将读和写结合起来是诗歌教学的另一种有效方法。“七分诗三分读”,在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吟咏是鉴赏诗词美的最根本的方法。诗词语言凝练,内容高度浓缩,内涵极其丰富,需要反复朗读,才能了解诗意、体会诗情、领略诗境。因此,可将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精讲多读,以读代品,领略诗境。
  古诗阅读课往往是朗读、讲解、赏析、讨论、问答等多种活动方式交错进行的,什么时候采用朗读的方式,采用哪一种朗读方法,这些都值得斟酌。朗读方式也要丰富多样,不拘一格。教师要善于灵活变换多种朗读方式。可根据古诗的体裁、题材、风格、意境、语言等方面的具体特点,采用领读,分组读,配乐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读等。比如近体诗,如绝句、律诗等,可采用个别读或齐读的方式,更有利于体悟作品的情感。又如婉约词,境界温婉柔美,适合于女生个别读或小组读;豪放词,境界粗犷刚劲,则适合男生个别读或齐读。交错运用多种朗读方式,可维持学生有意注意的长度,促进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
  除反复诵读品味外,将鉴赏思考与写作表达有机融合也是诗歌教学较为有效的教学思路。根据不同诗歌的特点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准富有新意的最佳鉴赏写作切入点,为学生和诗歌、诗人之间设计、搭建一个深入沟通的有效桥梁至关重要。
  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根据这首诗蕴含情感较为丰富的特点,在学生诵读体验充分的前提下,我设计了“不要脱离诗歌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找一句你最喜爱的诗句,改写成一首现代诗或一段散文”这一学习活动,通过改写,让学生在对诗歌情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发挥联想想象,渲染原文中的意象、意境,并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人生思考,通过诗文再创作实现深入鉴赏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情感、思想表达。
  
  三.在对诗歌意象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体会和品味诗歌所特有的意境美。
  
  众所周知,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的营构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焦点,也是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重点。那么如何使学生把握诗歌意象、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呢?我的做法是,主要是使学生掌握两种诗歌欣赏的方法,即“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置身诗境”简单的说就是将作者所描绘的意象一一再现到自己的头脑中,使整个心灵沉浸在一个想象的世界中,得到审美感受。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诗不像散文那样直说,以含蓄蕴藉见长;诗有空白,需读者自己去相象和填补,这就必须发挥联想和想象,借助已有的阅读经验和生活感受,沿着文字通道,进入诗人描绘的意境,从而体会诗句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当读《长恨歌》时,为贵妃的命运唏嘘,为爱情的挫折惋惜;当读《湘夫人》时,为湘君的望眼欲穿、如痴若狂而心动神摇,流连扼腕,和诗句共振,与诗人共鸣,是因为读者在头脑中联想和想象了当时的背景和现实的情景,如见其人,如临其境,自己融了进去而不自知。
  “缘情明景”,就是我们具体阅读某一篇作品时,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相应的欣赏方法,体会独特的意境。有些诗歌篇幅短小,意象常见,且通篇基调一致,已经浑成,这时学生在欣赏时,只需将诗中简单排列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一个简约、明净的画面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了。比如,我们在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个鲜明的意象组成的深秋黄昏行旅图,而“断肠”二字直接点出了诗人心中难忍的思乡之痛,我们在吟咏之中,不知不觉就会为其苍凉的意境和浓郁的乡情所打动。
  
  韩贤克,崔宏伟,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师。

古典诗歌教学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