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5期 ID: 143207

[ 方捍东 文选 ]   

《蝈蝈和蛐蛐》探究性学习设计

◇ 方捍东

  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因势利导,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呢?这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是每位教师必须完成的角色转换。在教学中,我总是启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努力营造生成性课堂,以学生为中心,以学定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赏析英国诗人济慈的《蝈蝈和蛐蛐》(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中,我与学生一起走上探究的幽径,一起享受着发现和创造的快乐。一堂课,我只讲了几句话,而学生和我的思维在讨论和辩论中却不断地被激发。通过这一课例,我以为对于学生的质疑进行探究性学习大致可以分为“因势利导”、“推波助澜”、“登堂入室”三个步骤。
  第一步:善于发现问题价值——因势利导之法
  当感知了这首诗的内容(由“盛夏蝈蝈奏乐图”和“寒冬蛐蛐唱歌图”两幅图画组成)和主题(表现了大自然长年歌声不断,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后,就进入了学生提问的环节。
  生:老师,这首诗写了两个内容,蝈蝈奏乐和蛐蛐唱歌,一个在盛夏,一个在严冬。如果把这首诗分成上下两节,用空行隔开,条理不是更清楚些吗?
  师:这倒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呢?
  生:这样两节诗分别由“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和“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反复咏叹,凸显主题,结构也更加清楚。
  生:我也同意。分成两节,就像宋词的上下两阙,上阙写蝈蝈奏乐,下阙写蝈蝈唱歌。
  生:而且盛夏和严冬两个季节并不相连,勉强连在一起,显得生硬。分成两节更合理。
  师: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大家还有什么意见?
  生:分成两节,分别对应“盛夏蝈蝈奏乐图”和“寒冬蛐蛐唱歌图”,两幅图画,眉目清楚。
  师:有道理,有不同意见吗?刚才的问题很有探究的价值,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我这里也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靠你们自己解决了。
  【回首】
  我惊叹于学生不迷信权威的精神,为学生的思维活跃而暗自惊叹。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是我备课时不曾想到的,我一边听着学生的发言,一边悄悄地观察学生,发现一些学生在点头,还有一些学生在沉思。我发现学生们的思维被这个问题调动起来了。多年的教学经验使我敏锐地觉得它很有探究的必要性。我就丢掉原来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展开讨论。我坦诚地表示,我也不知道,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就进一步激发了他们探究的欲望。
  教学每篇课文,最好都要安排提问的环节,让学生质疑,这恰恰能检验学生是否理解,是否思考了。不论学生提问什么,哪怕很幼稚,都是可贵的,因为他在思考,在钻研。有时老师讲得天花乱坠,可学生却如入云雾之中,似懂非懂,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你,可眼神里分明透露着一丝茫然。这时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觉得悲哀吗?爱因斯坦说:“能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质疑精神,才能真正引领学生走上探究的道路,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二步:善于引导学生辩论——推波助澜之法
  师:这是诗人的疏漏吗?还是诗意本应如此密不可分呢?(学生马上转入讨论,辩论。接着纷纷举手发言)
  生:老师,两幅图画之间没有分行,正是诗人匠心独运的地方。
  师:是吗?你有什么理由呢?
  生:因为让“蝈蝈的乐音”连着“蛐蛐的歌儿”更能表现主题。你想啊,在大地的舞台上,两位自然的歌手相继登台,同唱一首歌,没有中断,不正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停息”吗?
  生:可是,分成两节,结构更清楚呀。请大家看诗,“盛夏蝈蝈唱歌图”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严冬蛐蛐唱歌图”以“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领起。条理多清楚呀。同时这两句又成了各节的中心句。这样就形成了一唱三叹的效果,也能很好地表现主题。而且使诗歌结构也显得很匀称。
  生:我同意,分成两节,读者一目了然,能更容易把握诗意。这样这首诗歌就达到了形式美和内容美的统一。
  生:但是不分成两节,似乎更好。“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不仅仅领起下文,而且总结上文,就把两幅图画紧密衔接在一起。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
  生:是呀,犹如小河流水,奔流而下,没有阻挡,也不停留,更能表现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一年四季歌声不断的主题。不能因为形式的需要而影响主题的表达。
  生:不分成两节,全诗结构更显得严谨。开头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领起全诗,中间又以“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承上启下,结尾以“仿佛就是蝈蝈在草茸茸的山上鸣叫”又将蝈蝈的乐音和蛐蛐的歌儿通过联想叠印在一起。正是这三句话把全诗上下勾连,连成一体而不可分,从而有力地表现了诗歌的主题。(这位同学的总结发言,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生:虽然如此,但是盛夏和严冬并不相连,你能把秋天省略掉吗?强行把它们合在一起,这不是拉郎配吗?(同学们被逗笑了,讨论却似乎进入了僵局。)
  【回顾】
  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不要急于表态,轻易下结论,更不能越俎代庖,熄灭学生燃起的智慧的火花。教师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权利交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去选择,去思考。至于后面将会出现怎样的结果,我不得而知,教师尽可以把皮球踢给学生,激发学生辩论,“真理越辩越明”,学生在互相辩论中,会互相启发,激发灵感的火花,思路会变得异常开阔,而且会激起他们的斗志。教师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行解决问题。即使当时不能获得圆满的答案,但他们头脑中有了问题,会有意无意的去思考,也许会在某个时间豁然开朗。
  学生在发言中互相辩论,针锋相对,双方似乎都很有理由。教师大可不必做终极裁判,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得出自己的结论。他们探究的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步:善于引导学生探究——登堂入室之法
  师:同学们都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让老师也很受启发。可是诗人只描写了“盛夏图”和“寒冬图”,而诗歌的主题却是“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死亡”,“从来”,是一直未曾间断的意思。这怎么解释呢?请同学们反复读诗,品味。(学生读诗,思考,讨论,又一个个举起手来。)
  生:老师,我是这样想的,酷暑、严寒尚且有歌声,更不用说温暖的春天和凉爽的秋天了。诗歌贵含蓄,要能引人联想和想象,读起来才有味。
  生:诗歌是以简洁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这首诗选材典型,选取夏、冬,省去描写春、秋的笔墨,达到了言简义丰的艺术效果。
  生:诗人也写了春天,诗中写道“所有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春天,是鸟语花香的季节,我们能经常听到鸟儿的鸣叫。鸟儿已经唱了整整一个春天,所以有些疲倦,有些昏晕,于是鸟鸣刚歇,蝈蝈就登台演出了。
  师:很有道理,他能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诗歌,与诗人产生共鸣。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说诗人省略了秋天,是这样吗?
  生:老师,我曾经在一本书中看过,一听见蛐蛐儿叫唤就入秋了,天气渐凉,提醒人们该准备冬天的衣服了。蛐蛐在秋天里最为活跃,叫起来声音最响,这应该是一种常识。它唱了整整一个秋天,在严寒的冬天还要弹起最动听的歌谣。
  生:也就是说,春夏秋冬都能听到大自然的歌声,所以说“大地的诗歌从来没有死亡”,“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
  生:诗人是明写夏冬,暗写春秋,详略得当,构思巧妙,主题突出。
  师: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学会了赏析诗歌,能不能总结一下,应该怎样欣赏诗歌呢?
  生:诗歌语言凝练,讲究含蓄。要读懂诗歌,需要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激发想象和联想,补充其中的空白,才能体会到诗歌的妙处。
  【回味】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毫无作为的旁观者,要能够四两拨千斤,引导学生的思维登堂入室。这要求教师在课前深入解读文本,有足够的准备,才能在教学中巧妙点拨,应付自如。教师还要善于应对课堂上种种不确定的因素,敢于根据课堂情境,发现并有效利用有价值的信息,随机应变,这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尊重,最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热情。
  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学生是活生生的有思想、有创造能力的人,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学生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他们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而不会人云亦云,而这或许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摇篮;那么,就必须让学生质疑,在质疑中思考,在质疑中探究;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去发现,去探索,去创造,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美妙境界,从而使学生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人,使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
  
  方捍东,语文教师,现居安徽桐城。本文编校:左晓光

《蝈蝈和蛐蛐》探究性学习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