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38

[ 周银玲 文选 ]   

关于《故乡》的教学实践与尝试

◇ 周银玲

  语文教学的理想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一个学生语文素质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个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那么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为此,我在《故乡》的教学实践中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指导自主学习,激发学习潜能
  
  自主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进行独立学习,是学习的一种境界,其本质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主人。它对发展学生学习的各种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现代人的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说《故乡》时,我着重树立学生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理解能力去研读课文,用自身的体验和情感去解读课文。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在设计预习题时充分考虑问题的难易度,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参与自主学习活动。除了按教材《预习提示》要求预习外,另加以下预习思考题: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故乡》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发展的?线索是什么?故事情节是怎样叙述的?对照小说中三个人物形象,想一想作者又是怎样刻画人物形象的?小说深刻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能较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并对文中的疑点、空白点、争论点进行创造性思维与探索,使不同个性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相应的激发。
  
  二.探索小说主题,诱导创新思维
  
  如果把自主学习与师生合作的机制引进课堂教学,就会产生更高的教学效益。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大多学生都已基本掌握小说内容,初步概括了小说的主题思想。此时,我请一位成绩较好的学生将自己概括好的主题板书,以引起同学的议论与评价。其内容是:小说通过“我”见闻与感受,叙述了故乡前后的巨大变化,反映了当时农村经济日益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现实,揭示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的压迫与剥削是农民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激发了人们去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接着,我告诉学生,这位同学概括的主题与课本上揭示的内容大致相同。
  为了诱导学生对《故乡》的主题进行深入探索,我先提示说:主题是统领全文的思想,它能把作品中的全部人物都有机地串联起来,说明一个共同的问题。一个伟大作家作品的主题不是简单地显露于故事的表面,也不仅仅包含在单个人物身上,而是蕴藏于作品的内部,蕴藏于作品所刻画人物的相互关系中。然后以比较、求异、求同思维的有机结合,以杨二嫂这一人物为探索的切入点进行点拨,杨二嫂对“我”的态度和关系与闰土相比有何不同,能找到他们相类似之处吗?这一问,学生议论纷纷,争相发言。
  有的说,杨二嫂胡言乱语,无中生有。有的说,杨二嫂羡慕老爷式的生活,曲意奉承,闰土只是对“我”有很大的“隔膜”。有一位学生竟说:杨二嫂先前也是安分守己的,也能与邻居和睦相处,说明人与人之间是“一气”的(理由是“我还抱过你咧!”),20年后对我的言语是对“我”“辛苦转展”的不了解,对“我没阔”的不信任,这可能也算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吧。这时课堂异常活跃,同学们即刻领会了,原来老师点出的“似乎相似之处”就是这个“隔膜”。
  通过这一主题探索表明,创新思维的激发必须有一定的诱因,因而这个诱因只有在学生情绪稳定,注意力高度集中,意识极为敏锐的情况下,受到某个观点的启示或某种现象的启发才能产生,所以诱导创新思维,必须创设学习氛围、情境和意境,抓住契机进行诱导才能有理想的效果。
  
  三.引发想象思维,培养实践能力
  
  学生在自主学习活动中获取了知识和技能,但是要获得真知,还须学习者将其已构建的知识系统运于相应的实践中去,使它们在实践中检验并加以修正和完善。在这基础上进行新一轮的再创造,以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学完小说《故乡》之后,要求学生将过去所学会、学通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自己的习作中。现以《故乡》的情节发展,课本中茅盾写的《可爱故乡》《“闰土”的后代上大学》的插图,课本彩图《鲁迅故乡新貌》等为材料写两篇作文:一,根据《故乡》情节的合理发展和“我”的性格特征续写300字左右的故事结局。二,命题作文:《宏儿回故乡》要求学生发挥创新思维、展开丰富联想与想象,运用独特的构思,使文章立意健康、新颖,以自身的创作实践来培养想象能力。
  
  周银玲,教师,现居河北邯郸。

关于《故乡》的教学实践与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