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伴随着新课改而诞生,它已经整整三岁了。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看到新教材时的激动和惊喜:2005年8月6日,在徐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主办的新教材培训会上,拿到了必修一和必修二教材,我便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一口气读完,如品佳茗,满口余香!
现在,我与它亲密接触了整整三年,从最初的喜悦、激动到现在的反省、深思,一路的摸索,一路的酸甜苦辣。如果还有一点经验总结的话,那就是:慢慢走,欣赏啊!
新教材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一学年有四本必修教材的教学任务,比老教材多了整整一倍,怎么处理这些课文呢?刚开始的时候,我是铆足了劲地往前走,“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教学计划”,每天备课、上课,备课、上课……既紧张又充实。然而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我是在被新教材牵着鼻子往前走啊,刚接触它时的踌躇满志变为现在的疲于奔命。
不,不能再被教材牵着鼻子走了,我要走自己的“创新之路”。忽然想到教材中有这么一个专题:“慢慢走,欣赏啊!”是啊,我走的是不是太快了啊?沿途的风景是不是都在形色匆匆的脚步中被忽略了呢?于是,我决定把“慢些,再慢些,欣赏啊”作为教学的指导思想之一。这种指导思想体现在下面的教学片断中,尽管零碎,却是我从高一到高三三年的“教学成长日记”,真实地记录了我随新课改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一、 不动笔墨不读书——评点,评出你的人生体验
必修一的第三专题是“月是故乡明”,教科书提出的教学建议是“文本研习”,让学生在教科书所创设的对话情景中,通过自主阅读,钻研文本,品味名篇佳作,与文本、教师和学生交流、对话。然而,“月是故乡明”所选文本都是些历经沧桑或饱经磨难的大作家的人生感悟,学生在人生阅历上和认识距离上都与其有着“天壤之别”。怎么才能让学生体会到这氤氲千年的“乡土情结”呢?如果走马观花地把课文翻一遍,学生很难体会到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及其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
于是,我要求自己和学生“慢些,再慢些,欣赏啊”,抓住其中的一篇,结合自己的体会,对文章详尽地评点,并且评出自己的个性。首先是熟悉文本,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前提下,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其次,在课堂上交流阅读体会,寻找有共同阅读障碍或兴趣的学习伙伴;再次,把思维变成文字,分组承包;最后,在课堂上指定发言人,各抒己见,“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经过这样的“慢功”果然出了“细活”,很多学生感叹道:“我现在才真正知道什么是乡愁,它是一种幸福的惆怅,甜蜜的忧伤,它是一杯沉淀千年的酒,酒不醉人人自醉啊!”
二、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定向作文,活学活用
在学到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和孙犁的《亡人逸事》时,由于是带*号的(选学内容或自读课文),且文章似乎很“简单”,于是很多教师一提而过或不提而过,集中精力“讲”鲁迅的《祝福》去了。但我感到这两篇文章并不是可学可不学的,它对我们的作文教学很有帮助:现在的学生根本写不出规范的记叙文,动不动就是抒情、议论凑字数。以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教学为例,首先要求学生精读文本,思考金岳霖先生是怎样一个人。其次,思考你是通过什么内容才认为他是这样一个人的。再次,作者还花了很大篇幅写金岳霖以外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写?最后,看看文中共有多少句子是抒情或议论,这对我们写作记叙文有哪些启示?
然后,我让学生以《我的老师》为题目,模仿汪曾祺的叙述风格,以现在的科任教师为模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作文交上之后,分组互评,指出习作写人记事的优缺点,然后由本人二度创作,改进缺点,发扬优点。最后,选出优秀之作,张贴在宣传栏里,供其他学生借鉴模仿,也让所涉及到的教师圈点批画,指出“失真之处”或“传神之笔”,最后定稿,向报刊投稿。经过这么一“折腾”,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并且尝到了写作的甜头——写作变成了铅字,学习文本的积极性更高了。
三、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能力,在巩固中飞跃
到了高三,复习不复习语文课本是个难题——食之无肉,弃之有味啊。翻翻当初让自己爱不释手的十本教材(五本必修五本选修),真是恋恋不舍啊!我毅然决定把五本必修教材踏踏实实地“走”一遍,尤其是文言文、古典诗词的背诵、默写和作文的旧题新写,是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
对于不同的文本,所采取的复习方法各异,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夯实。比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我重点让学生学习曹雪芹的写作技巧,看看作者是如何安排人物的出场顺序的,如何有时用墨如泼而有时又惜墨如金的,这对我们的记叙文“选材”“详略”有何借鉴意义。对于《项脊轩志》,则要求学生学习归有光的“表达感情的方式和手段”,把抒情、叙述和描写融会贯通,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且要在下次的作文训练中体现出来。经过一轮复习,课本“温故知新”了,写作能力也提高了,真是一举多得。尽管这样很“慢”,但是欲速则不达啊!
四、 一滴水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不搞题海战术
高三,书山题海。学生焦头烂额,教师苦不堪言。每天都是发试卷、收试卷、改试卷、评试卷……循环重复。我们能不能“慢些,再慢些,体会掌握”呢?各种资料大同小异,各种试题似曾相识,我们能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呢?
于是,我不追求学生做题的数量,追求其质量。对于一些题目,我采取的是最慢、最笨、最古老的方法——“挂黑板”。同一个仿写题,四个学生四种答案,哪一个更符合题目要求呢?哪一个“跑题”了呢?对比十分鲜明,记忆十分深刻;同一道文言文翻译题,四个学生四种翻译风格,但只有一个最接近答案,只有一个得分最高,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三年来,体会最深的就是:人生的路上需要慢慢走,需要慢慢欣赏;教学的路上,更需要我们去慢慢地欣赏。
(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22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