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1年第2期 ID: 152630

[ 王莹 文选 ]   

中国大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建构研究综述

◇ 王莹

  [摘要]本文梳理了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和内涵,提炼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综述了中国大陆对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主要从学校、媒介和社会这三个层面分析了这些研究。主要目的在于为中国大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提供一定理论分析基础,为更加有的放矢地推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成为未来研究可资对比和展开对话的文献平台。
  [关键词]媒介素养教育;建构研究;综述
  
  媒介素养教育是近年来中国大陆新闻传播以及教育领域的一个新兴话题,一般认为这一概念最早在1933年出版的《文化与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出现。我国最早对媒介素养教育理论进行介绍研究的学者将其定义为培养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它包括四方面内容——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讯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有效利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1]
  随着我国媒介的飞速发展及公民素养的提高,各界人士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日益纷繁的媒介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2004年12月,“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论坛——2004·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发布了《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提出“在全社会广泛动员和实施针对未成年人的媒体素养教育行动,必将为未成年人的素质培养和健康成长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2]从而,使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公众视野。随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根据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特点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同。如何在我国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呢?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学校、媒体、社会三个层面展开。
  一、走进学校 融入课堂
  综观媒介素养教育在世界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媒介素养教育发展较为成熟的西方国家都致力于使媒介素养教育走进课堂,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之中。我国大多数学者也沿袭了这一思路,相当多的人都认为实施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校,徐赪明确表达了这一观点,他认为学校不仅应该开始媒介素养课程系统普及媒介知识,还应该为学生提供认识媒介和利用媒介的机会,培养青少年通过大众传媒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3]罗以澄等人也认为“从根本上讲媒介素养教育必须进入学校课程”,或者仿效美国模式,在有关学科中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使之成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他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信息社会未成年人启蒙的重要途径。[4]
  在诸多研究中,大部分人都认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毕竟学校教育能够为媒介素养教育这一新兴事物提供系统有序的支撑。《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理念反思》一文中指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应与现代教育理念结合,要分阶段对不同对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要根据个体的发展阶段设置不同的教育等。他认为引入现代教育管理制度,可以间接地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提供系统支持。而且,“惟其如此才能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之路。”[5]
  总体而言,这些专家学者都肯定了媒介素养教育走进学校的必要性,点明了在学校进行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而且提出了一系列可操作性的建议。正是在这些研究的支撑下,我国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在学校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探索,相信媒介素养教育会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为青少年在媒介社会中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二、借力媒体 和谐共生
   1.加强自律 推出精品
  媒介素养教育与庞杂的媒体息息相关,无孔不入的媒介讯息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媒体并非是假想敌,而应该是极为重要的一分子。一些学者认为在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时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而加强媒体自律则是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一步。李爱芹在《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及对策》中谈到,“传媒的自律具有传统的直接约束效果。可以说,传媒不良内容控制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自身的态度和努力。大众传媒有义务也有可能加强自律,提高传播者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严格节目审查净化电视屏幕,减少和控制含有不良信息内容节目的制作播出。”[6]
  2.走近学生 和谐共处
  媒介素养教育完全可以与媒介和谐共处,甚至可以借媒介之力推广媒介素养理念。那么,如何使媒介走近学生呢?一是组织青少年到媒体中去,直接参与媒介节目的制作及播放,以消除媒介的神秘感、切身感受媒介运作[7]。比如利用媒介优势建立青少年新闻学院及小记者学校,聘用少儿记者编辑,为青少年开设“媒介课堂”等栏目。二是让媒体从业者走进校园,开办短期课程或者担任校外辅导员等,使其在与青少年的交往中了解青少年的特点,也使青少年在这一过程中对媒介及媒介社会产生更为直观的感受。[8]
  三、社会参与 全面互动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终身教育的开端,因此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首先,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家庭教育应该成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一部分。对此,一些学者认为不断更新的媒体样式及媒体内容对家长而言是个挑战,所以家长也需要接受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
  其次,社会也应该是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因为在真实的社会环境里不仅有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所需的资源,而且脱离了社会的媒介素养教育也是不完整的。许浩在《信息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中指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不仅应当教导学生认识及分析传媒的技巧,也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学习透过各种媒体表达意见及发挥监察媒体的能力。其最终目标,就是鼓励学生接近使用媒体,充分健全传播环境。”[9]
  赵靖茹建议由政府引导、教育部分牵头,有关非政府组织和非盈利组织等多方协作的实施机制,使企业的资金优势和政府的决策优势相对接,以学习的科研优势吸引更多的社会资助,使全社会共同推动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10]还有人建议社会各界应该以不同的形式来关心、支持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政府应该给予财政经费、社会公益基金提供支持,共同保证媒介素养教育的物质基础;除了学校、家庭、社区积极开展直接的教育外,具有研发实力的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可成立专门的媒介素养研究中心以开展理论指导;企事业单位或团体也可发起成立专项的基金会提供经费等支持。[11]
  从上述三个层面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大陆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已经引起了诸多学者专家的关注,他们也在努力探索建构有中国特色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学校、媒体、社会这三个层面是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还有一些人从其它角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比如,任儆、陆文泽等专门探讨了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建构,邵云红、陈华明、杨旭明等根据当前青少年网络问题分析了网络素养教育,等等。相信这些研究能够为我国大陆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也相信以后会有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领域。
  不过从综述中可以发现,目前我国学术界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的关心大多缘于当前媒介社会对青少年的影响,但在对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之研究中,多的是定性研究,少的是定量研究,而且在为数不多的定量研究中,大部分都是有关网络素养的研究。另外,以往的研究都考虑得很详细,但对于青少年自身在建构媒介素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却少有涉及。因此,如何在我国建构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还将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这一领域也亟待更多的研究成果出现。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1.
  [2]张志安,沈国麟. 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 2004,5.
  [3]徐赪.媒介规范与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传媒观察,2005,7.
  [4]罗以澄,詹绪武. 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和素养教育[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5,3.
  [5]曾凡斌.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理念反思[J].新闻知识,2005,10.
  [6]李爱芹.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越轨行为的影响及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5,5.
  [7]郑春晔.媒介素养教育: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J]. 思想·理论·研究, 2004,Z1.
  [8]胡忠青.未成年人媒介素养教育策略刍议[J].教学与管理,2006,5.
  [9]许浩.信息时代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的紧迫性[J].中州大学学报,2004,4.
  [10]赵靖茹.从“网络疾病”谈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
  [11]冯文全,刘晓英.基础教育的迫切任务:媒介素养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 2005,12.
  
  作者简介:王莹,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媒介素养教育。

中国大陆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建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