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1年第6期 ID: 143270

[ 胡德胜 文选 ]   

引领学生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

◇ 胡德胜

  长期以来,学校的美育主要是通过体音美来实施的。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校忽视了体音美,甚至把体音美必要的课时挪作它用,导致了美育的有名无实,而美育的缺失意味着素质教育的失败,意味着把天真活泼的学生又逼进了苦不堪言的“三味书屋”。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必须依靠美育来实现,而语文教材包含了丰富多彩的美育成分,因此,语文老师肩负着义不容辞的美育责任,应当努力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要把学生从“三味书屋”带出来,带到美不胜收的“百草园”。
  魏书生曾在《教学工作漫谈》中提到:“必须把德育列为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完成了这项任务,语文教师才算是对学生全面负责,才算是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尽到了全面的责任。”其实,这句话中的“德育”完全可以替换成“美育”,因为美育与德育紧密相关,美育应该是德育的最好方式。中华民族有着光荣的美育传统,1999年,美育被正式写入了教育纲要,“好学生”的标准从此由“德智体”全面发展进化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纲要还指出了德育是规范,目的是在规范中激励并升华人的精神;美育则是德育的最好形式,是利用美学来陶冶并感化人的灵魂。2010年8月13日,为期5天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大学闭幕。这第一次在中国召开的世界级的美学大会,让沉寂多时的美学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线。作为语文老师,应该为此欢欣鼓舞。
  美育既然这等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美育呢?美育亦称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它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审美就是对审美对象进行美的感受、欣赏、评价和判断。我们周围的世界就像一个巨大的“百草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美,大致有自然美、形体美、社会美和艺术美。这些美都是由线条、形状、色彩、声音、味道等感性的物态与人的情趣和心境相结合所构成的审美对象。人都有爱美的天性,人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不仅都具有审美的能力,而且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审美对象中,进行多样的审美活动。美育就是当我们对审美对象进行相应的审美活动时,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所受到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不知不觉地发生变化,在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上得以提高,并受到一定的教育。
  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一本语文教材就是一座美的矿藏,其中的美育因素异彩纷呈。这里的“美”是一个广义的美学概念,一切内在的与形式的、具体的与抽象的、欢乐的与痛苦的、可爱的与可怕的、自然的与社会的、真的与假的、善的与恶的、美的与丑的……凡是能达到一定艺术水准的,能形成某种美感的事物都是我们审美的对象,亦即美育的因素。这里还得说明的是,“真、善、美”等褒义的情感容易叫人产生美感,至于“假、恶、丑”等贬义的情感又如何让人产生美感呢?让我们来听听17世纪法国哲学家布瓦罗的见解吧!他说:“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可爱。”他认为只要逼真,艺术就可以把丑恶的东西描写成为可以欣赏的对象。反面人物是可恶的,但我们竟是那样的津津乐道,品头论足。巴尔扎克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葛朗台超级吝啬的形象。恩格斯指出,巴尔扎克就是把丑当作美来描写的。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足以使人潸然泪下,但我们仍推崇备至。对此,美国美学家休莫的“同情说”指出,这些对象之所以产生美感,往往是由于它符合和满足了人的同情心,因此人们也就能欣赏它们了,而欣赏就是美育的开始。再说我们的课文,散文诗《海燕》,通过描写在狂风巨浪、乌云压顶的大海上“高傲地飞翔”的海燕,歌颂了革命者渴望战斗、英勇无畏的精神,给了读者心灵的震撼。我们要让学生具体地感受课文的内容,进而深入地挖掘其中的主题美、形象美、环境美、结构美、情感美、语言美、风格美,还要挖掘一些细节的美。学生大都感情丰富,易动感情,每当学生在美育中领略了一处风光,感受了一个意境,认识了一类典型,悟出了一条生活哲理……他们就会感到愉快和满足,正如培根所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语文教师要能巧炒地把美的因素渗透在教学活动中,把“苦教”变为“美教”,让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得以充分展示,成为学生赏心悦目的亮点,通过美育的途径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美育是一种形象教育,又是一种情感教育。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美育呢?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国著名教育家于永正也说过:“当老师教育学生时,如果学生知道你在教育他,你的教育就失败了。”显然,教育家的意思就是说,教育应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即潜移默化,而潜移默化就是美育的最好方式。
  现以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例,对美育的潜移默化加以说明。课文中配有一幅“三味书屋”的插图,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通过观察插图中的字画、牌位、桌凳等陈设,让学生明白三味书屋是个读死书、死读书的地方,是个叫人讨厌的地方。这篇课文中还谈到了先生教学生对对联的趣事,语文老师这时候不妨趁机给学生露一手,用毛笔在红纸上写几副对联,让学生欣赏欣赏。学生若是觉得毛笔字很美,写毛笔字很有趣,老师不妨趁热打铁,教他们练练毛笔字,以此为契机,既把字写好,又了解了传统的对联文化。与“三味书屋”相比,课文里的“百草园”可谓是鸟语花香、五彩缤纷的快乐天堂。老师完全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外的“百草园”里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让他们认识高大的皂荚树、臃肿的何首乌,聆听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品尝紫红的桑葚、酸甜的覆盆子……这样一来,不用号召,学生们也会热爱大自然、珍惜时光、抓紧读书的。课文中还有一个特别有趣的活动——雪地捕鸟,也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开展、用心体验。不过,活动中捕到的鸟儿要放生,以此教育学生要比闰土多一点环保意识。
  美育的潜移默化一般有两条途径:
  第一,用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语文教师是学校美育工作的导师。教师为人师表,一言一行对学生具有深刻的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全心全意地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要具备胜任本职工作的业务知识和能力,练就过硬的基本功——基本功过硬的“硬”其实就是“美”;还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间心灵的沟通。
  第二,将美育渗透与语文学科的基础训练有机结合起来。1.抓住课文中一些“美”的字眼进行美的剖析。语文教学有其独特的艺术性,不能单纯地脱离课文去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机械的政治说理;而要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思想教育与语言文字的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以美传道,以美授业,以美解惑,以美育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某些关键性的字词进行反复琢磨推敲,品出其味,教出其美。2.在朗诵中倾注美育。朗诵是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见其“义”就是见其“美”。3.要注意挖掘作品的主题美。主题是一篇文章表达的基本思想,表明了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态度。揭示主题的美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4.作文教学要渗透美育。语文教学中的作文与做人是相通的。从美育的角度来讲,作文求真,能唤起学生对生活与社会的责任感,能陶治高尚的情操。在命题、指导、批改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真话,抒真情,把作文和做人有机的结合起来。5.多媒体、高科技是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课件制作也要体现美育。
  在提倡美育的同时,要注意两个问题:其一就是美育要适度。在语文教学中,美育一旦超过了一定的“度”,语文课就有可能变成纯粹的艺术欣赏课,就会从根本上改变语文课的性质。因此,备课时要充分考虑美育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度”,要把教材中美育因素的挖掘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统一起来。既要防止“过”,又要克服“不及”,力求美育“到位”而不“越位”,更不能只是摆个花架子。其二就是美育要求新。艺术是美育的境界,而新颖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因此,语文教学所渗透的美育要与时俱进,要能反映国际国内的新形势、新成就、新信息,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尤其要反映学生最关心的身边的人和事。
  美育的力量是无比强大的。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到如今的“心连心艺术团”,一曲歌、一支舞、一个小品甚至是一幅字画都是极好的美育形式,所发挥的作用都比单纯的口头说教要好得多。同样,倘若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时候,能够充分挖掘教材的美育因素,让课堂成为美育的“百草园”,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一定能焕发素质教育的光彩。
  
  胡德胜,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本文编校:老 猛

引领学生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