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1年第8期 ID: 156043

[ 陈美嫦 文选 ]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交流

◇ 陈美嫦

  内容提要:文学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要了解和体验丰富多彩的人生,就要广泛的阅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形象思维和情感体验,融入文学作品中,创设作品和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教学中应该从作者的写作背景目的,从自己的生活体验,拨动学生的心弦,在阅读中感悟,琢磨,想象,理解,实现对生活的多角度认识,提高审美品味,提升文学素养。
  关键词:阅读 情感交流 感悟人生
  
  文章是凝固的思想,阅读文章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思维与思想的交流。教师在教文学作品最要紧的就是在作品和学生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学生要借助它理解和感悟作品。语文教材是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哲理美于一身的仓库。从教学内容看,宇宙人生包罗万象,诗文词赋姹紫嫣红,与其它学科相比,具有得天独厚的审美价值。因此,我们必须借助文本唤醒学生的情感,鼓励学生尝试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
  
  一.与作者交流,摸准作者的情感基调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用语言塑造形象,借助艺术形象表现情感,释放情感,同时也作用于他人的情感,叶圣陶曾说过:“要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表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当教师拿到教本后,应凝神静读,“披文入情,缘情入理”,细细揣摩语言,摸准作家的情感点。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奠定整个课堂教学的情感基调,尽量避免脱离文本的讨论。
  比如鲁迅的《孔乙己》,它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一艺术典型,从酒店舞台看孔乙己生活的悲剧时代,从孔乙己的经历遭遇看民族的悲剧性格与悲剧心态,揭露和批判了封建制度的罪恶,道出作者深沉的忧虑和深广的忧愤。透过《孔乙己》,我们不仅看到一个贫弱的濒于灭亡的民族的社会缩影,更能感受鲁迅这位文学革命先驱的爱与憎,苦闷与彷徨,呐喊与期待。他在期待着中华民族在涅槃中新生。
  教师通过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再传授给学生,就可以调动原有的认知图式和独特感受,参与对世界的建构,以致在文本构出的宇宙世界里忘我,趋于同构交感,相互同化,从而推动文本不断具有的新意义,使作品具有常读常新的魅力。
  
  二.与自己交流,把握教学的思维方向
  
  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认同,共鸣的召唤,但由于这种情感蕴蓄在字里行间,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要用学生的心态和眼光去解读文本,以学生的已有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设想他们在阅读时哪里会出现情感的“碰撞点”,或是欣喜,或是疑惑,或是愤怒,教学时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营造另一个可视可闻可感的召唤形象,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也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
  在课堂中,我可能是浪漫奔放的李白,也可能是忧国忧民的杜甫,我可能是大义凛然的闻一多,也可能是充满悔意的小弗朗士……在讲授《背影》时,作者一见父亲的背影就流泪的感激思念之情及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相交融,应该使学生的情感里渗入作者的感情激流,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将被大大地激发,达到回旋激荡的共振,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一种特定的情景,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作品的艺术情思,艺术形象再现给学生,教师相应地引导点拨,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及情感体会就能落到实处。师生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胜有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色,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三.与学生交流,拨动学生的心弦
  
  在文学作品教学中,语文教师固然要运用声音来调动学生的听觉,通过画面来调动学生的视觉,但更必须通过唤醒学生的“心觉”来激发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在自己的头脑中,按各自审美标准,对作品所塑造的文学形象,意境进行审美再现,从而产生“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审美感动。只有通过阅读主体(读者与作者)交互作用的审美活动,才能解放学生心灵,释放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培育人文精神,孕育创造力。
  
  陈美嫦,教师,现居广东博罗。

阅读教学中的情感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