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交际和语言学习时我们通常力求语言表达的精确,但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和场合中,为了成功的交际模糊语言的运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模糊语言研究是在美国学者查德(Lofti Zadeh)的模糊理论( fuzzy set theory)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的语言研究领域。模糊理论向人们揭示了客观事物类别之间经常没有精确的界限这一事实,从而说明在人类社会实践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判断、模糊推理是人类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原则。语言的模糊性,主要指语言的不确定性,即语言的所指、能指或表述的不确定(同时表达几个可能的意义) 、不具体(用笼统的语言形式表达具体的语言意义) 、不肯定(模棱两可)现象。在交际中,语言有时虽然是模糊的,但它并不影响有效的交际,其丰富的语义内涵及语用功能往往可起到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表达效果。[1]伍铁平教授也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没有模糊词语便没有人类的自然语言。”本文试图分析影响模糊语言使用的主要的原则,并对模糊语言在交际中的语用功能进行初步探讨。
一.主要的影响模糊语言使用的原则
在语言交际中,模糊语言主要遵循面子保全论及礼貌原则. Brown和Levison (1978)提出了面子保全论。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为:在社会交往中,为了保全各自的面子(save face),人们的言谈举止应该符合“黄金法则”(golden rules),即“你想别人怎样待你,你就得怎样待别人”。[2]Leech于1983年系统地提出了“礼貌原则”理论。这一原则的提出旨在补充格莱斯的合作原则(1983:80)。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s)是指通过语言表达礼貌,要使得说话人含蓄地表达自己的真意,在交际中被视为一条十分重要的语用原则。这一礼貌原则包括六项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3]Leech 的“礼貌原则”为我们分析言语交际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也提出了一定的理论根据。
二.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
模糊语言广泛地应用于科学、广告、公文、新闻报道、法律、文学等语体中。为了进行成功的交际,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更是需要大量的模糊语言。在言语交际中,与面子保全论及礼貌原则密切相关的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委婉礼貌功能,得体功能,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作用。
1.委婉礼貌功能
根据面子保全论及礼貌原则,在日常交际中说话者应为了保全对方的面子而进行换位思考,尽量把话说得礼貌委婉些,需要对特定的词义给予模糊处理,使之一般化、笼统化,使言语表达更委婉、含蓄、有礼貌。例如在英国一家旅馆,一位中国游客早起并敲伙伴的房门叫其一块儿出行。没想到声音有点大吵醒了隔壁的一英国老头。这英国老头开了自己的房门探出头来,说:“Sorry,I’m trying to sleep.”中国游客马上意识到声音太大这个问题便轻声细语。英国老头并不是直接制止,更没有抱怨而是婉转措辞,使用模糊语言“trying to sleep”保护了对方的面子,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便是成功的交际。还比如说Jack is six feet tall就没有Jack is more or less six feet那样显得礼貌委婉,用了模糊语more or less就更容易让人接受。还有一例:小李在路上碰到熟人小王便问“你到哪儿去啊?”只听小王回答“出去一下”。可见小王不方便说明情况,便以“出去一下”将之模糊,这样也不会驳了小李的面子。小李听后也不便再问。
外交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模糊语言。在保证外交活动顺利进行,化解冲突,增进各国间的友谊和理解等方面模糊语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例如周总理在1972年欢迎尼克松总统宴会上的祝酒词中说的一段话:“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两国人民之间往来中断了二十多年。现在,经过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友好往来的大门终于打开了。”总理为了适应外交礼仪,故意使用模糊语言“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避而不谈美国对华的敌对政策,而是缓和地、间接地表达了我国政府的立场和原则。既有坚定的原则性。又采用灵活的策略,充分照顾到了对方的面子,使话语得体而礼貌。
2.得体功能
依据以上的原则,在语言交际中有时为了避免把话说得太死、太绝,说话人往往会运用模糊语言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例如:I assume this news is true. 这句话表明说话人对这条消息的真实与否没有十足把握,因此使用了模糊语assume。同时为了保证交际顺畅,双方应说话得体,给对方应有的尊重,以赢得对方的好感和尊重,从而保证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例“To some extent,I agree with you”中的“to some extent”委婉地表明了说话者的立场。类似的词还有例如:maybe,sort of,somewhat, almost,quite,entirely,a little bit,some,more or less,vaguely等。
3.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的鼓励作用
面子保全论和礼貌原则同样适用于大学英语的教学课堂。在课堂上模糊语言会很好的鼓励学生,从而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兴趣。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总是会碰到很多学生学习英语时对自己信心不足,总是羞于回答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采用模糊语言以达到缓和语气和气氛的目的。如
“Who would like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is problem?”
“Is there anyone who can answer this question? Any volunteers?”
因为中国学生对于点名回答问题很紧张,他们只顾紧张害怕而影响了思考问题。模糊语言“would”,“something”, “anyone”,“volunteers”的使用没有具体指谁,就会使师生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进而使学生放松而不至于太紧张。这样他们就会尝试着去思考并回答问题了。
模糊语言除了具有以上与面子保全论和礼貌原则密切相关的三种语用功能之外,本身还有其它的语用功能:文学、美化功能,言语简练功能。
4.文学、美化功能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自身的体验和感受,往往故设模糊,抒发一种情感,使读者发挥联想,产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感。”[4]如《高级英语》上册第一课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的开头写道:The Middle Eastern bazaar takes you back hundreds-even thousands –of years. The one I am thinking of particularly is entered by a Gothic-arched gateway of aged brick and stone. You pass from the heat and glare of a big,open square into a cool,dark cavern which extends 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losing itself in the shadowy distance.短短几句就用了模糊词语“hundreds-even thousands–of years”,“aged”,“as far as the eye can see”,“big”,“open”,“dark”,“in the shadowy distance”等,寥寥数词就描绘出中东集市的悠久历史,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从而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意境,吸引着读者的极大兴趣。再则例如我们很难为“美”与“丑”给出一个公认的精确的量化标准。古时候人们经常借助于“三寸金莲、杨柳细腰、樱桃小口、柳叶眉”这样的词来形容一个女子的漂亮。即只能用模糊语言“三寸”、“杨柳”、“樱桃”、“柳叶”分别用来修饰脚、腰、嘴、眉,给人们留有想象的弹性空间,符合“含蓄朦胧”的美学标准,具有创造朦胧美、意象美和含蓄美的美学功能。
5.言语简练功能
陈治安认为,“描述的不确定并不是件坏事,相反倒是件好事,它能用较少的代价传递足够的信息,并能对复杂事物做出高效率的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不确切性有助于提高效率。”伍铁平先生曾在《模糊语言初探》一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如你要求别人到会场去找一个他不认识的人,你只需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人的大致情况即可,如:“中年、高个、胖子、高鼻子、大耳朵、戴近视眼镜等”。可如果精确地说成“那人40岁,高1米85,重90公斤,鼻子高2厘米,耳朵长7厘米,戴300度近视眼镜”我们就不容易找了,因为我们也不可能拿着尺子去量。而且这些模糊语言已经清晰地描述了此人。这也正说明模糊语言的妙处,即提高了语言表达的效率。
三.结语
在语言交际时,既需要精确的语言,同时也需要相对来说模糊的语言。有时越是含蓄、模糊,语言就越有魅力,让人回味无穷。在一些特定的场合,模糊语言的应用更能准确而有效地实现交际的目的。只要我们恰当地运用模糊语言,我们的交际就会成功顺利地完成。
参考文献:
[1]白海瑜,惠春琳. 模糊语的语用功能及其语用失误[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 (3):81.
[2]吴冬丽,马云霞.外交中模糊语言的功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9(2):87
[3]Leech,G.N.,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Longman,1983.
[4]徐宜良.英语词义的模糊性及其语用功能[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 (4):78-80.
[5]陈治安.模糊语言学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朱宇丹,女,湖北襄樊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在读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