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38

[ 王 玲 文选 ]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质探讨

◇ 王 玲

  [摘要]素质教育从实施之日起就对教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不仅要师德高尚、新的教育观念,还要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能力。教师素质在素质教育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教师只有从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跟上时代发展,做素质教育下的一名合格的教师。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素质;师德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关心教育的发展,实施素质教育这场全方位的教育变革,它涉及了教育的各个方面。教师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直接推行者和实施者,对教育教学的成败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保证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效的开展,切实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关键,否则素质教育也只是空谈。
  一、素质教育和教师素质
  “素质教育”一词在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已经提出了,到20世纪末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提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我们认为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而言的,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中学生是被动知识接受者,教师的任务就仅仅是“填鸭式”的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不顾及心理需要,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欲望,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而素质教育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信念,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教与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是一种长期的、内在的、综合的、符合教育规律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提出的全新理念对广大的教师都带来了诸多挑战,教师的角色也发生着巨大变化。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国家教育部制定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跨世纪园丁工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已不仅仅只是“闻到在先”、“术业有专攻”的教书匠,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都对学生人格的形成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其影响力甚至是超过了父母。这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决定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显著影响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教师的素质是教师各方面的能力体现,亦是教师人格的显示,教师素质的高低就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高低。“教育之计,教师为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紧跟时代,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做到满足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的需要,推进教育改革的进程。[3]
  二、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伴随着素质教育浪潮的推进,我国教育也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教师作为现代化教育内容的实施者、素质教育的执行者,其自身的素质对整个教育的现代化都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现在的教师素质却存在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师没有师德,变相体罚学生、没有事业心和责任感,上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更新自己的知识,上课方式永远一层不变等。不解决这些根本问题,素质教育就难以实现。我们现代素质教育下的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以下素质。
  (一)高尚的师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师德的核心要求是教师应该把与职业相关的规范、准则逐步内化,使之成为做人和施教的准则。[1]高尚的师德修养往往表现为: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呕心沥血的为人民教育事业奉献;为人师表,处处以身作则,言行举止都给学生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一丝不苟的对待教育事业,严谨治学;尊重学生,了解学生,热爱学生;有豁达的心胸,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和学生一起探讨问题,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全新的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要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教师需要适应新课程,教师的思想观念也要跟上前进的时代。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素质教育的广泛开展,在这个信息流和思维流瞬息万变的无疆界天地,曾被奉为教育之中心和人类力量之表征的知识,其更新周期之短、更新数量之大已超过了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以至知识本身如果仅仅凭借传统的传播媒体书本来纳入教育流程已经显得滞后和陈旧。[5]教师的权威就不再是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之上,而需要教师在吃透教材之后,打破定式思维和功能固着,运用开放性和创新性的思维让学生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尝试失败再而取得进步。唯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能够与他们进行心灵间的碰触。
  (三)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专业才能突出、整体素质优良的创新性复合人才为培养目标。那么给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谓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指在文化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知识方面,要形成以广泛的文化基础知识为背景,以精深的学科知识为主干,以相关学科知识为必要补充,以丰富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科学知识为基本知识边界的复合型的主体知识结构。只有具有这种“广泛”和“精深”相结合,教师才能吸引学生,正确的实施素质教育。而我们目前的教师知识结构存在很大的问题,很多教师忙于提升自己的学历追求高学位而忽视了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还有很多教师非“科班出生”,忙于精深的学科知识,只凭自己的“一知半解”给学生传授,完全就忽视了学生的知识传授更不要说素质教育的实施了。
  (四)灵活科学的教学能力
  我国学校长期以来就是重视单一的必修课类型的教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是从应试教育的模子里框出来的。教师的教学能力也就局限在必修课的框架中,能力也得不到施展。所谓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也是教师综合素质最突出的外在表现。高尚的师德、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合格教师所必备的素质,但是要真正的落实素质教育,灵活科学的教学能力就万万缺不得。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仅仅是传授书本知识还会处理学生的人际关系、做现代化的人,在各种事物的解决中都需要教师科学、灵活、富有实效的尊重学生人格、方法科学合理,尽量做到“非常完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不仅影响教师的教育效果,影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感情,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人类文明知识的传承者。他们肩负着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的重任去给予学生新知识、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素质教育给我们教师的素质提出了一些更高的要求,那么我们教师也要从多种途径去提升自己的素质。
  (一)学校提供平台是前提
  落实素质教育,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是社会给予教师的重任。如果将教师比喻成为舞者,那么学校就是一个舞台,舞者要在舞台上尽情发挥,跳出最好的舞蹈就需要这个舞台上有各种有效的设施、灯光、伴奏等。同理,我们教师从事传道授业活动,学校就应该提供好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适当地开展一些适合教师的娱乐活动,使教师和学校的关系处于一种和谐状态之中;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的“领头者”,亦是素质教育实施的“指挥官”,也应该给予教师适当的压力,和谐的指挥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活动。学校作为平台这不仅是为教师的正常授课,也是为了素质教育做好前提准备。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核心
  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新要求中特别强调了师德,加强师德建设是提高教师素质修养的核心,也成为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无论从事哪一行职业,都需要有那一行的职业道德,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否则绝不会在那一行上干出好的工作来。作为教师就应该热爱教师职业、有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明白自己肩上的重任,知道自己担负着培养祖国未来希望的责任。叶圣陶先生就很强调师德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作用,他曾说:“一个学校的教师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质道德,社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的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有益处。”可见,加强师德建设对落实现代化素质教育刻不容缓。
  (三)现代教育观念是动力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不同的特点,二十一世纪来临后,社会也步入了信息时代,各种电子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也迅猛发展,这样就为人们的生活、学习、娱乐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也给教师了很大的帮助,作为教师就应该具有符合二十一世纪的现代教育观念。现代的教师授课方式就不仅仅限于传统的粉笔、黑板,可以利用先进的教学软件。这样作为我们教师提高自己的技能,去学会这些先进的技术就显得相当重要。教师拥有现代教育观念可以去洞察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时代的特点,继而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符合该时代所需的人才。全球化时代的学习观已有被动接受转向自主选择了,现在的学生通过四通八达的国际互联网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新颖知识,思想观念也超前发展。教师要以现代教育观念为动力,更新自己的知识库,跟上时代的最新发展,提高自身的素质。
  (四)课堂教学是关键
  任何先进的教育理念、优秀的教材、合理的教学方法都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得到体现,教师也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才能使自己创造力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传统教育的上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吸收新知识、新观念,也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反而会使教师的能力的有所限制。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也得到了改善,教师的素质也能在课堂教学中锻炼起来。课堂教学要在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进行,老师关心学生,学生尊重老师,这样教师和学生的品德素质都完全提升。
  素质教育是一个难问题,其制约因素是多方面的,它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其中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最新要求在学校和社会的配合下努力更新自己的知识、 习的新的教学技能,将自身素质提升上来,从而更有效的为培养具有新时代特点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明生,宋平.高校年轻教师为师之道[J].教育研究.2010,(1):100.
  [2]张海凌.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素质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9,(11):243.
  [3]李娟.新教育理念对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28):243.
  [4]张党利.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西安社会科学.2009,(6):160.
  [5]潘涌.全球化:教师素质的新要求[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版).2009,(10):32.
  [6]李玉珍,王喜贵.浅谈素质教育与教师的培养和发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2003,(5):55.
  [7]冯文全,冷泽兵,卢清.教育学[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王玲(1986—),汉,女,四川南充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育基本理论。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教师素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