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07

[ 刘丽娜 文选 ]   

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

◇ 刘丽娜

  [摘要]高职院校应培养具有人文素质的高技能人才,大学语文课程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应立足于审美教育,从生活美育、艺术美育、思想美育三个方面出发,培养高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栋梁。
  [关键词]大学语文;生活美育;艺术美育;思想美育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突飞猛进地发展。到目前为止,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已占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占据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半壁河山。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有着自身鲜明的特征。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育人,培养和谐发展的人。高等职业教育不能简单等同于技术教育,高职学院培养的应该是高技能人才,而非缺乏人文素质的“工具人”。
  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是高职学院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因为,“大学语文”课程是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主干课程之一。教育部高教司也曾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学生开设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是高等教育阶段中国母语教育的主要载体,它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弘扬人文精神、陶冶审美情操的重任。
  一、大学语文的重要性
  大学语文教学对于全面培养和提高人文素质,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而在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审美教育的培养更显得尤为重要,它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想象力,思辨力以及感悟力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而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在全国各高校面向非中文系学生开设的大学语文课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有人认为大学语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简单重复,戏称之为“高四语文”,教学中过重强调大学语文的工具性,再加上考核体系的单一,就把本应最具人文内涵,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大学语文变成了支离破碎的传授知识和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的应试技巧训练,大学语文课堂出现了“教师侃侃而谈,学生昏昏欲睡”的局面。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面对多元利益的驱动,对尚显幼稚,一脸迷惑的大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培育他们的审美情趣,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做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当代教育亟待解决的既敏感又现实的紧迫问题,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育的优势,立足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净化自己的灵魂,提高他们崇美向善的本性。
  二、审美教育的内涵
  审美教育即美育,就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审美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并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懂得欣赏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使学生成为既有知识、又具有智慧,既有技能又具有审美教育的新人。大学语文首先属于文学,文学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审美。大学语文的传授必须按照文学的特性来讲。关于如何提高大学语文的美感效果,很多论者提到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可否认,随着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地进入课堂,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生动性,但是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手段一样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它可以增加教学的审美效果,但不能代表文学教学应有的审美性。作为大学语文教师应该明确文学首先是审美的,文学教学是心灵化、个性化的。无论运用何种手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用深邃的思想、个性化的语言、饱满的热情,不拘一格的教学方式,营造出生动的课堂氛围,带领学生遨游于惟美的文学世界。
  (一)生活美育。文学是生活的反映。在文学作品中,作者通过直接或间接、隐晦或鲜明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传达给广大受众,而且这些生活都是艺术化了的生活,由人物、环境、景物等元素共同构成,它们之间彼此之间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从而构成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生活图画,使人在自然虚静的状态就能感受到来自质朴的生活的美的熏陶和教益。如陶渊明的《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恬淡的生活,悠然的心境,在自然状态下便能感受到美的极致。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雨后清悠凉爽的特定自然景色与形象鲜明、声色相间动人画面融为一体,平凡的俗世生活中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让人感到浪漫而开阔,明丽而清新。以及《再别康桥》的忧郁,《雨巷》的寂寥,《小翠》的自然,《追悼志摩》的真诚,无一不投射出生活的美,实实在在的真美。倘佯在这样的生活图景里,宛如品味佳茗,迎面而来的芬芳,从而激发起学生欣赏生活、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
  (二)艺术美育。如前所言,文学中的生活是艺术化的生活,文学中的形象是艺术化的形象,它是根据客观现实的种种生活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描绘出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大学语文的过程,就是发掘潜藏于艺术形象中的美,在审美中达到净化和教育的目的,涤荡心灵,澡雪精神。艺术美育相对于生活美育来说,在教育功能上更上了一个台阶。黑格尔在论述自己的艺术美育思想时十分强调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艺术美育比生活美育的作用要大,原因在于艺术美要涉及“心灵”这一“较高境界”,“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只有“受 过心灵洗礼的东西,只有符合心灵的创造品,才是艺术作品”。“艺术家之所以为艺术家,全在于他认识到真实,而且把真实放到正确的形式里,供我们观照,打动我们的情感。”譬如汉魏时期的乐府诗就最能体现艺术美育的特征,又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艺术化的景致,艺术化的心情,显得苍凉悲壮,有助于净化人的心灵和情操。苏轼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美仑美奂的天上人间,欲超脱尘世却依然热爱人生的矛盾心态,笔致奇逸自然,大开大合,风格清雄高旷而又委折蕴藉,刚柔相济,让人感受到洒脱的襟怀和积极达观的人生态度。
  (三)思想美育。艺术美往往使人们在接受艺术形象所带来的快感时而受到教育,使人正确无常地释放和净化内心的痛苦情感。生活中的压抑、苦闷、焦虑和激愤,可以借助于艺术的方式得到渲泄和净化。孔子说诗“可以怨”的意思,就是说诗可以引导人们把内心过分强烈的情绪释放出来。而大学语文的思想美育则是着眼于在生活与艺术基础上获得的更高层次的美育教育,它可以在文本接受的基础上使精神得到升华,思想上深受启发和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方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孔子的《论语》让历代饱读圣贤书的文人墨客奉为圭臬,时刻注重个人的修养、规范自己的品行;屈原的《离骚》中对于真理追求的“上下求索”、“九死未悔”的精神,成为了人们执著追求的座右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流取丹心照汗青”也不知影响着多少青年学子的思想,成为他们节操自励的格言警句;岳飞的一曲《满江红》不知激发了多少代人捍卫尊严、抵御外侮的决心;谌容《人到中年》中陆文婷为了人民的事业超负荷运转、忍辱负重的高尚品格也深深地打动着我们,成为我们从思想到行动的楷模。凡此种种,都在显示着大学语文过程中,文学在给人以外在的美感外,也能从思想深处给人以美的教育。
  语文教学应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阅读和欣赏文学作品不仅是读者和作者之间对于世界认识与感受的一种情感交流,而且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读者在阅读和接受时要进入到作家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中去,常常会达到物我交流,读者和作者交融的境界,因此同欣赏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作品一样文学阅读也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首先是审美的,它的多重意义都寓于审美之中,否则,大学语文会迷失它的本性。高尔基说:“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他自己,就是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就是和人们中间的鄙俗作斗争,并善于在人们中间找到好的东西;就是在人们心灵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并想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因此,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充分展开美育教育,解放学生的精神,调动学生审美的积极性,让他们从专业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自由地进入审美天地,真正实现美育的本质——“人的精神上的解放”,使之成为“理性的人、审美的人” 成为品德高尚、心灵健康、技能完善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栋梁。
  
  参考文献:
  [1]童庆柄.文学活动的美学阐释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转贴于 中
  [2]曹廷华.文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作者简介:刘丽娜(1981—),女,本科,助教,鹤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与文化传播系,现当代文学。

论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