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656

  

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框架最优化变革研究

◇ 邓孟昆 杨 军

  [摘要]自2009年7月起,我们承担中国教育学会重点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子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成员在总课题组的大力支持下,始终围绕子课题“中小学导学型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框架最优化变革”不断深入探索,积极实践,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提炼理论成果,如期完成各项研究任务。
  [关键词]教学改革;文化建设;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通过师生关系和谐来实现的。而师生关系和谐既表现在教师对学生“导”的和谐,也表现在学生向教师“学”的和谐。因此,本课题研究以“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着力于营建人际和谐的校园文化。
  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学生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校园环境。北师大教授肖川在他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教育》写道:“学校环境是学生赖以成长发展的主要生活空间,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变化与学校环境有密切关系。”正是因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除了受直接教育的影响和作用外,还需要在耳渲目染中得以熏陶和发展,这有赖于学生所处的心理环境的作用”。(吴禹春,2004)文化潜移默化会对学生的“学”进行积极影响,从而推动学校教育走向最优化。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该课题主要研究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原理、过程与方法,其侧重点是:1.中小学导学型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框架构成的研究。2.中小学导学型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层面的变革研究。3.中小学导学型校园文化建设行为层面的变革研究。4.中小学导学型校园文化建设制度层面的变革研究。通过这些内容的研究,紧扣教师(包括学校整体)对学生的“导”与学生向教师的“学”,从理念、制度、行为三个层面出发,探索整体优化中小学生校园生活环境,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最优化发展之路。
  为完成研究任务,我们课题组采取相应的研究方法,推动各项研究内容的完成。主要研究方法是: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找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尝试建构主题型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模型。2.行动研究法。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不断反思,不断修改各个层面的工作,找到导学型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框架最优化的途径与方法。3.个案研究法。以杨梓塘小学文化长廊建设为个案,对导学型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个案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与学术价值
  本课题主要成果表现在,它揭示了理念、制度、行为在中小学阶段校园文化建设中承担的不同及其功能作用模式。由此推演出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框架的最优化变革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变革模式,并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策略:均衡教师、学生、学校三种取向的不同需要,以建设先进的理念文化;梳理导学的目标体系、责任体系、内容体系及其实现的路径体系,以建设制度文化;尝试理念与制度建构的创新行为及其相关行动的支持行为,以建设行为文化。在这里,从某一现象、某一观点来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片面理解是不受欢迎的。
  目前,学术上对校园文化的研究呈现“三多三少”:微观研究多,宏观研究少;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多,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少。目前,尚未见从宏观上、以理论建构结合实证研究方式对中小学校园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研究的成果,对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是一个比较新的领域。本课题已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对丰富和发展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理论,推动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践都具有一定的作用。此外,此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理论观点有创新,理论论证逻辑力量强,且有实证研究成果加以佐证,对各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四、课题研究的成果目录与社会效应
  通过课题人员齐心协力的研究,在省级及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篇,获省市级奖2项,国家级奖2项,成果目录如下:论文《中小学导学型校园文化建设制度框架设计与实证研究》发表在《中小学电教》杂志2010年第3期(下),署名作者杨军;论文《以行为文化为动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变革构想与实践》发表在《文理导航》杂志2010年第5期(中),署名作者陈雪梅、杨军;论文《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层面的反思与重构》发表在《文理导航》2010年第8期(下),署名作者邹浩杰、杨军;论文《学校核心价值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字表达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改委2009年年会论文评选二等奖;研究案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文字内容整体设计实证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第22次学术年会三等奖,署名作者杨军;研究案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操作模块的建构与实证研究》获第二届湖南省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二等奖,署名作者陈雪梅、杨军、伍艳丽、唐海华、唐宏艳、李双全;学生实践研究报告《牵手“长廊”—— 研读校园文化实践报告》获永州市学生课外实践成果评选二等奖,指导老师陈雪梅、杨军。
  同时,课题组主持设计杨梓塘小学“校园文化长廊”,分24个板块,很好地体现了学校核心价值,比较完整地从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展示了学校整体形象与发展愿景。作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框架最优化研究的实践成果,“校园文化长廊”先后受到湖南科技学院、零陵区教育局、永州市教科研究中心有关专家与领导的赞赏与推介,同时“文化长廊”也作为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文化育人手段,受到许多家长的好评。目前,课题组研究的系列成果已经在周边社区和不少中小学校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注:本文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学校教育最优化变革研究》子课题《中小学导学型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框架最优化变革》(编号:0201930A-BH023)最终成果,除署名作者外,参与研究的人员还有:陈雪梅、李双全、伍艳丽、唐海华、唐宏艳、蔡慧、邹浩杰、刘永兴、彭零湘。
  
  作者简介:邓孟昆,永州市零陵区富家桥镇中心小学。

校园文化建设整体框架最优化变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