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是作家创造散文意境的第一要素。生活的哲理、作家的志趣都是随着形象描绘中的“情”的展现而表露出来的。缘情成文、文贵有己,朱自清散文中的抒情形象就是把温和的品性与细腻的情怀水乳交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腴厚而柔美的意境,使诗意的美与细节的真实达到和谐的统一。
[关键词]情感外化;抒情方式;情景交融
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散文创作的巨匠,早在二十年代,他的散文就誉满文坛,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提起《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给亡妇》等,人们马上会联想起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全部“浸入”其中的作者——朱自清。而他的散文最能打动读者的缘由,正是其深致绵密的情韵。
散文的艺术在于心、情和性的焕发。有一颗真心,才有真情;唯有真情,才有真性。朱自清的抒情小品散文,正是他的情感的外化。他最早的一些散文篇章,寄情于山水自然,往往将山水人格化、情感化了。在他的笔下,碧水潭的绿色被称作“女儿绿”;白水的微风,成了女郎的“纤手”;秦淮河的月亮则象怕羞的“小姑娘”,而秦淮河边的垂杨,“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此类比喻,不胜枚举。在这里,传统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表意手法,因客体对象的人格化而出现了转变,使情感的表达更为真纯,而另有一番声色。
朱自清那发自肺腑的感情,在记述家事、忆念亲人的一类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真挚。如《儿女》、《给亡妇》、《冬天》、《背影》等篇,把父子、夫妻之情,把兄弟姐妹的童心写得那么逼真。在这日常生活的一角,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作者的人生观、伦理观、道德观;那里面自然而然地流露着他的心声,熔铸着他至诚的品性,那种或天真纯朴,或幽默风趣,或深沉柔婉的情怀和气氛跃然纸上。《背影》一文就是这样一篇代表作。此文以材料而论微不足道,但感情的分量却很重,深挚地表达了亲人的别情。“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背影》可称得上是一篇形象生动的散文式的《别赋》。江淹在《别赋》中曾问“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我们说,朱自清就是一个。李广田说:“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也正说明此文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朱自清散文所表现的感情是非常丰富的,但它的抒情方式又是蕴藉的,好像蒙上一层轻纱,淡淡的,却深深地侵袭着读者的心。用他自己作品里的话来形容,“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虽然并不热烈奔放,但有“细雨湿衣看不见”那种情味,当情感到了强烈的时候,他仍然采用很有节制的方法来表现它,令人在平淡舒缓之中,慢慢地领略出隽永的意味。他说过:“原是随随便便地写来,不露咬牙切齿的样子,便更加亲切,不知不觉地将人招了入内”,这些话,正体现了朱自清作为散文大家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艺术特色。
为了蕴藉地抒情,朱自清采用了抒情和叙述相结合的方法,使所抒之情既具体又含蓄。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要用文字把它抒发得具体可感是不容易的,高明的作家往往是在叙述事实之中,让感情通过事实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给读者以身临其境之感,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印象及知识去理解和补充,这样的作品,便会使人意味无穷。虽然作家并不特意去写感情,然而欢愉惨恻之思自会沁人心脾。这种写法就是我国古代散文“即事以寓情”的传统写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是散文大家一向所注重的艺术特色。朱自清的散文,确是做到了情景交融无隙之步。他总是选取最有典型意义的景来抒发自己一定的情怀,二者融为一体,毫不给人以割裂游离之感。
《荷塘月色》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它之所以那样使人百读不厌,就在于作者以饱蘸着感情浆液的彩笔,情景交融,含蓄蕴藉地抒写了他特定时期的心绪。风致的荷叶、洁白的荷花、飘香的荷塘寄寓这作者洁身自好、不与反动实力同流合污的志向。荷叶下面脉脉的流水,何尝不是朱自清的脉脉情思?不能朗照的月光,与作者内心的相交织,组成一曲和谐的旋律。
除了寄情山水的美文外,朱自清还有一些抒发亲子之爱的文章。写前一类文章,朱自清是以彩笔轻敷,格调清丽而不艳冶;后一类文章,却是用水墨勾勒,略加点染,笔触疏朗而情致绵密。《背影》通过追忆父亲为了维持生计,四处劳碌奔波的境况,反映旧社会中一个落魄的旧知识分子穷困潦倒的遭遇,挚情中流露出淡淡的哀伤。朱自清将感情的抒发渗透在生活细节的描写和家常琐事的回忆之中,层层铺叙,逐渐增加感情的浓度,而结尾那凄冷孤寂的气氛,更在读者的心中激起感情的波澜。《儿女》则是抒诉作者自己面对绕膝儿女的惴惴怅惘之情,同时也表达出哺育“幼小者”左支右绌又不能不“悚然自勉”的心境。这里谈的家常琐事,实际上是对整个社会人生的一种折射,喜怒哀乐中蕴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探讨,引人深思。朱自清散文中的抒情形象,只是极平凡、极普通的妻子、儿女、丈夫或父亲,但无一不表现出作家质朴自然地人格美与人情美。
朱自清的抒情风格秉承了民族传统美学之中的阴柔之脉,并以自己之情性,将其吸收融汇,遂成自身独特的风采。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是用真情实感谱写的至美之音,不是靠浓词艳句织就的过眼云霞。他曾这样赞扬荷兰画家冉伯让:“他与一般人不同,创造了个性的艺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自己这个人放进他的画里去。”其实,朱自清自己正是将他的思想感情放进他的作品去的有特色的作家。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之所以能历久不衰,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作者有自己的抒情特点,读者观其文如见其人。
参考文献:
[1]李广田:《最完整的人格——哀念朱自清先生》北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2]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集》,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作者简介:程珏(1976—),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市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