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学校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创新型人才涌现的源泉,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智库之一。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重要而又有效的途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大推进器,因此,正确处理和运用好校园文化建设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系,才能突出发挥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关键词]校园文化;创新型人才;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成千上万的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责无旁贷的承担起了这个历史重任,强化校园文化建设,使之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大助推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亚文化形态,既具有文化所有的内在规定性,又有高校自身的规律性和独特性。但是,由于有关“文化”的定义千差万别,不同的文化观势必定影响着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比较认同的观点可以将校园文化的内涵界定为: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中所有成员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新而形成的学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这种观点全面而深刻地反映出了校园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丰富的内涵,为系统的了解、把握和研究校园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
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创意思维的空间,开辟思想纵横驰骋的天地,营造浓烈的创新氛围,并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支持。高水准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创新能力的提高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的开展,对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着积极的作用。通常我们知道,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外活动,思维方式是不尽相同的。在课堂上,学生一般是以接受知识为主,偏重记忆,独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少;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讲究动手能力,需要创新思维。同样,文科专业的学生和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思维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文科学生习惯形象思维,第一感觉侧重感性,偏重想象、直觉、类比、夸张等思维形式,缺少定量和理性的思考;理工科学生则习惯运用逻辑思维,熟悉演绎推理、实验分析和定量思考,缺乏感性和直观的考量。有研究表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对人的创新思维都非常重要,而且创新思维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具有更大的创新效力。在一定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形象思维,特别是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想象与感觉、知觉、记忆等心理活动结合在一起,有助于人们更广更深地认识世界,从而促进人们的创新性研究,提高知识创新能力。校园文化活动给大学生提供了最佳实践自己才能的平台,学生通过校内以及校外实践活动,可以提高人文或科学素养,启迪想象力,促进身心健康;通过课外科技活动,可以架起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在验证科学真理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辩证批判思维能力和隐喻联想思维能力;学生通过自发活动,解决实际问题,有助于其创新思维非智力因素的增加;学生组织参加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型公益活动,可以实现“知”与“行”的统一,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还可以在多种活动中转换角色,调动各种思维能力,激发创新灵感。
总之,校园文化会给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平台,使得学生获得广泛的知识,善于多方面的思考问题和全面地探讨问题,善于在不同的知识和活动领域进行创造性思维,这有利于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不受传统习惯的束缚,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并通过实践去验证它的正确性,在这个过程中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一)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人才提供物质和制度保障
众所周知,在实践的过程中出现失败是难免会发生的,而且失败的次数和频率通常远高
于成功的次数,在这种情况下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校的物质资源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允许失败,不惧怕失败,吸取经验获得成功。高校网络建设迅速,学生利用电子阅览室等设施设备能够更快地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为学生提供了极为方便的信息交流平台。因此,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不可或缺。
(二)校园文化建设为创新人才营造公平、民主、自由的文化环境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同一定的文化环境分不开的。我国传统教育过分注重知识传播,着眼于证实已知的东西,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求新、求异和开发潜能。教育部长袁贵仁提出:“倡导启发式教学,积极推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1]宽松的环境应该是开放、自由、进取的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中各种活动的开展,校园精神的塑造,正是为了创建一种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公平、民主、自由的文化环境。
综上所述,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建设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强大助推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校园文化建设,优化创新教育环境,通过组织参加各类科技竞赛活动,鼓励大学生开展科技攻关活动,鼓励他们利用所学知识大胆进入科学技术前沿阵地,引导他们崇尚科学,追求真知,从而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更好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袁贵仁.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开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新局面.在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0-2
[2] 陈新华,徐江涛.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1).
[3] 卫世文,骆玉安.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论[M].内蒙古:远方出版社,1997 .
作者简介:罗强,内蒙古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