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代以来,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由“物本”教育向“人本”教育的转变,教育的人本化是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必然方向。教育的人本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教育管理活动的真正内涵,即教育的本体论意义。因此,便要不断探索教育人本化的途径与方法,真正实现教育的人本化管理。
[关键词]人本教育;学校管理;教育发展
“人本主义”一词,源于英文中的“Humanism”。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统治,肯定人,尊重人,歌颂人的伟大,人的创造和人的价值。14世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人本主义教育也初见端倪。它是人文主义思想内涵的延伸。目前人本主义教育思想通过较长时间的论证,日益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主流思想。教育人本化是我们社会的需要,是在当代世界上确认人文价值观的方向之一。人本主义的教育目标指向学生个人的创造性,目的是要培养积极愉快、适应时代变化的心理健康的人。人本主义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目的时,无不重视人性的培养,强调以自我为核心,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一、20世纪以来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从科技教育到人本教育:
建国至今,中国教育陷入了一种困境,即“面对现时代的科技革命与人文萎靡所暴露出的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割裂与对峙的文化困境”。自19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因其在创造物质财富方面的神奇力量而受到了全世界的极力推崇,并越来越取代已经丧失物质实用性的人文文化而占据人类知识教育的主导地位。“科学的成功把哲学家们催眠到如此程度,以致认为,在我们愿意称之为科学的东西之外,根本无法设想知识和理性的可能性”。由于科学技术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它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远远超越了它内涵的精神财富。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的进一步社会化,对劳动者的科技文化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各级学校里便增加了较多的科技课程,更加注重对受教育者参与社会生产活动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离便不可避免,并且科学教育地位的提高与人文教育地位的衰落是同时发生的。而通过这样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只能是“物性之人”,而不是“人性之人”。二战之后,世界东西两大阵营以及美苏争霸冷战对抗格局的形成,为科学技术教育的大力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客观支持。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的今天,面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分立情况,对于科学教育来说,只是完成了在认识层次上的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却缺失了对科学精神的培养,也丧失了教育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的思想。科学与人文的分离,致使“狭隘的教育观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必然使得科学观与人文观更加狭隘。而且,直接促成科学与人文的分离与对立”。面对如此情况,便要求现代教育要实现由过去的以科学教育为主的“物本教育”向现代社会的“人本教育”的转变。现代人本教育,就是要把人真正当作人来培养,要把人视为一个能动性的主体,使培养对象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人本化教育的价值取向,它不仅关注教育活动的功利化目标,更关注教育的理想性目标。反对把学生当成知识的工具,当作一种人力来进行培养。在人本教育的理念下,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需求成为教学中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人类学观点时候也着重指出,人类的能力不仅要作为一种手段来发展,还要实现“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马克思认为,“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未来理想社会“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从我国学校教育的实践历程看,建国以来的长时间之内都处于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决策随意性大,并且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主,重理轻文等现象。随着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以“人”为教育管理中最重要、最核心要素的“人本”管理思想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认同和接受。
二、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结构,教育也不例外,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使人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精神的自立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所以,一切教育都是从人的成长出发,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依照这一观点,就必须深入探讨中学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教育的人本管理理论与实践,最早起源于企业管理领域。现代企业管理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越来越多的企业和部门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组织精神,重视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协作、需求以及自我能力的发展,强调员工的参与意识与行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传统科学技术教育模式存在弊病的分析和反思,教育学家们便将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人本主义思想引入到了教育领域来。这种模式为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发展实践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具有重要的影响。人本教育的核心就是,把教育过程中的每个个体视为社会人来认识,而不是简单的当作一个自然人来看待,使受教育者不仅仅只是一种被管理的对象,而是要使他们能够参与其中,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自我实现、各尽其才。只有做到了自我实现、各尽其才,人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才会更多的去思考、去实践,才会产生新的观念和想法,便能够孕育出伟大的发明。《学会生存》一书中曾说:“教育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历史发展到今天,教师的职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帮助发现矛盾的人。”教育的人本思想,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它的积极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教育管理活动的真正内涵,即教育的本体论意义。人本教育为学校教育管理创新和提高学校管理效能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实现教育人本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1.教育工作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和目标。以学生为主体,不仅要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更需要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际上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具体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尊重学生作为个体的人所具有的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尊严、人格,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把学生的个人爱好特长与教育方式的转变紧密联合起来,尊重学生的思考和创造性,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教育满足和人文关怀。二是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和引导学生发挥其创造潜能。在这种模式下,从长远的发展趋势看,就要摒弃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不能用一张试卷的分数高低来评价学生水平和能力。要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的创造性和潜能,尊重学生个体所具有的特殊要求,发挥自己的特长,在国家允许的课程方针框架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全面的和谐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研究性,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关系,共同研究,共同发展,共同成长的新型关系。教师不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施教者,学生也不应该是教学过程中的被动接受者,教师和学生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如此,才能使教育真正散发出人性的光芒,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三是鼓励并承认学生的自我价值。人的自我价值就是人的实践活动对自身需要的满足,人的需要即是多方面的,更是多层次的。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人的需求是分多层次的。从低级到高级分别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人的一种需求得到了满足的时候,另一种新的更高层级的需求便会出现。作为学生,不仅要让其实现社会需求和价值,还要满足其自我需求,实现自我价值。
2.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发挥教师的教育引导作用。以学生为本,并不是要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相反,教师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过程中的主要执行者和参与者。师德教育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有学者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将教师的生存状态分为三种,即谋生和养家糊口型状态——生存型教师,体验人生和品味幸福的状态——享受型教师,服务社会、完善自我的发展状态——发展型教师。师德教育要促进教师从生存型状态向享受和发展型状态提升,使教师在主动的、创造性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体验生命的意义、工作的价值,获得人生的满足和人格的升华。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师培养管理制度,激励教师通过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尊重教师的主人翁地位,同时更要为教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培训学习环境以及优厚的生活待遇,提高教师的生活质量。这样,教师才会更心甘情愿的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育的事业中来,才会投入到培养学生的劳动中去,最终会受到学生们的充分信任和尊重,教育才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不断的进步和发展。
3.要培养尊重的教育。所谓尊重的教育,不仅仅是经常强调的学生要尊重教师,相反,教师更应该尊重学生的要求。同时,作为教育机构的管理者,更应该尊重教师和学生们的需要。体现在教育理念上,就是要做到尊重教育规律,尊重被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规律。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质来说,就在于让学生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尊重的教育,一定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给他们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让他们在良好的环境下得到个性的发展。坚持“尊重的教育”理念,就是要提升人的地位,提升生命质量。尊重师生发展中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张扬,营造和谐的有利于师生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通过进行“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才成长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格、人性,尊重教师的知识、尊严及发展需求。不断总结和汲取新的教育理论精华,将“尊重的教育”理念渗透到各项教育工作中,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核心动力。可见,尊重的教育在本质上体现了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人本教育实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
参考文献:
[1]丁海东:《教育的人文化:两种文化及两种教育走向融合的一种必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11月,第18卷第11期。
[2][美]普特南著,童世骏等译:《理性、真理与历史》,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196。
[3]孟建伟:《试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分离的根源》,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4]参见 李桂花,孙秀云:《“神本”教育、“物本”教育、“人本”教育——从科技进步的角度看教育的发展》,教育探索,2009年08期。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1。
[6]马斯洛:《动机与人格》,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4.
作者简介:张明举(1962—),男,汉族,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1983年参加教学工作,现为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