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09

[ 王彦杰 文选 ]   

初唐四杰对七言歌行体的新拓展

◇ 王彦杰

  [摘要]七言歌行是一种较古老的体裁,初唐四杰不但继承了这种古老的诗歌样式,而且对七言歌行的表现主题、思想内容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开创了七言歌行体的新局面。本文主要从初唐四杰中代表人物的典型篇目入手,探讨了初唐四杰对七言歌行体的新拓展。
  [关键词]初唐四杰;七言歌行体;新拓展
  
  一、对传统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从主题上看,四杰七言歌行的内容主要还是表现在“悲士不遇”和“相思”的主题上,但与初唐以前的七言歌行相比较,四杰在反映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有了极大的提高。我们不妨来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鲍照有《行路难》十八首,四杰中卢照邻亦有《行路难》,骆宾王有《从军中行路难》,今将其作一对比。
  鲍照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歌、辞赋、骈文都有佳作。在元嘉时,与谢灵运、延颜之并称“元嘉三大家”。但是,由于他的出身、地位与生活经历不同,他与谢灵运的创作在题材与风格上是完全不同的。当谢灵运大力创作山水诗的时候,他则以乐府诗创作闻名于诗坛。乐府诗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就内容来看,他的乐府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类是描写边塞战争的作品;另一类就是表现个人仕途失意的愤懑以及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与反抗。后一类诗往往写得慷慨悲凉,流露出作者在门阀制度压抑下的强烈愤慨。《行路难》就是其中的代表。诗以今昔对比,显示出历史的沧桑,兴酒作乐,抒发了看破世事的感慨。大有英雄无路,强作悲欢旷达之意。这同鲍照身处寒门,饱受门阀歧视,郁郁不得志有关。像“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但愿樽中九酝满,莫惜床头百个钱。直须伏游卒一岁,何劳辛苦事百年”;“且愿得志数相就,床头恒有酤酒钱。功名竹帛非我事,存亡贵贱委任天”这些诗句,无不是强为欢笑,一任世事之无可奈何。但诗中更多的是面对艰难时世,看破生死大限,感慨历史存亡的悲怨和叹恨。诗句“如今君心一朝异,对此长叹终百年”,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念此死生变化非常理,中心恻怆不能言”“人生不得恒称意,惆怅徙倚至夜半”“还君金钗玳瑁簪,不忍见之益愁思”“为此令人多悲悒,君当留世苦不幸,心中惕惕恒怀悲”,充满愁苦怨恨,给人一筹莫展之感。
  卢照邻《行路难》以长安城北渭桥边枯木发端,写尽人世的沧桑变化。当年此木曾含红含紫,树下有玉辇香车,娼家豪门之游玩,繁盛热闹非凡。而今此木“条枯叶落狂风吹”,横卧古田之中,不复见当年之盛景。而昔年之人亦不可见,诗人由此发叹:
  一朝零落无人问,万古摧残君讵知?人生贵贱无终始,倏忽须臾难久持。谁家能驻西山日?谁家能堰东流水?汉家陵树满秦川,行来行去尽哀怜。自昔公卿二千石,咸拟荣华一万年。不见朱唇将白貌,惟闻素棘与黄泉。金貂有时须换酒,玉麈但摇莫计钱。寄言坐客神仙署,一生一死交情处。苍龙阙下君不来,白鹤山前我应去。云间海上邈难期,赤心会合在何时?但愿尧年一百万,长作巢由也不辞!
  其历史的厚重感、深沉的哲思,对山河变异人生盛衰的感悟,已非鲍照诗之所可比。较之于鲍照的愁苦哀叹,卢照邻从容写出了对时光流逝、社会兴衰的超然,对人生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同时指出了一种精神上的解脱,诗洒脱飘逸。读之有飘飘然之感。而骆宾王《从军中行路难》则突破了以前同题诗之泛泛而论。以自己从军的亲身经历入诗,改变了同一主题凭想象重复的现象;同时一扫愁苦缠绵之气,而变为雄壮刚健。
  四杰对传统的歌行体的一个重要母题——闺怨题材也进行了改造。首先表现在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上。六朝诗歌多是从娱乐的角度,抱一种玩弄、揶揄的态度,将女性设定为娼妇一般的人物,写得轻佻、浅薄。四杰一改这种态度,将女性置于与男性平等的位置上。如王勃《采莲曲》唱道“今己暮,采莲花,渠今那必尽娼家”,将采莲女写得“叶翠本羞眉,花红强似颊”,美丽可爱。同时闺中少妇“牵花怜共蒂,折藕爱连丝”,“不惜西津交佩解,还羞北海雁书迟”,将夫妻相思之情写得缠绵徘侧。骆宾王《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将具体的现实题材引进诗中,并将自己的一腔真情赋予了女主人公。其次是对她们爱情的赞美,对她们遭遇的同情,以及对男子负心的谴责。如《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指出“妾向双流窥石镜,君住三川守玉人。此时离别那堪道,此日空床对芳沼。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以女子之多情反衬男子之无义。诗人大声疾呼“掷果河阳君有分,货酒成都妾亦然。莫言贫贱无人重,莫言富贵应须种。绿珠犹得石崇怜,飞燕曾经汉皇宠。良人何处醉纵横,直如循默守空名。倒提新缣成慊慊,翻将故剑作平平。离前吉梦成兰兆,别后啼痕上竹生。”将女子的苦苦相思与男子的寻欢作乐进行对比,指责男子的负心一针见血,充满了对女子的同情。颇有几分爱情面前,人人平等的味道。
  二、对七言歌行体表现手法的创新
  四杰七言歌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篇幅宏大,随着篇幅的扩大、四杰对七言歌行层次的安排也更为复杂。首先是一些描写帝京的歌行,采用了面的铺陈和点的细致描绘相结合的方式。如王勃的《临高台》先综述全城第宅分布的大观,然后转入青楼倡家生活的局部描绘。卢照邻的《长安古意》虽然全面铺叙了长安生活的各个侧面,但这一幅壮观的长安社会风情的长卷是通过选取宫室车马的富丽装饰和豪门贵族中歌妓舞女的心理状态着意刻画,在细部的描绘中展现出来的。全诗以白天到黑夜为时间顺序,从宫廷到市井为空间顺序,描写了豪门贵族、歌妓舞女等形形色色的人物。并吸取魏晋古诗的对比手法,以长安的繁华和诗人的寂寞造成篇幅悬殊的对比。结构的复杂远远超过了前代歌行对称罗列的传统模式。其次就是一些感慨人事的歌行,多采用线形结构串连丰富庞杂的内容。如骆宾王的《从军中行路难》其一,按随军出征路线铺叙从剑门至邛关、哀牢、泸水一路的艰难险阻,内容丰富、规模阔大而主线分明。再如骆宾王的《艳情代郭氏答卢照临》开头借用乐府中闺怨题材的写法,将蜀川与洛阳两地情景交替对照。但因主旨在表现郭氏单方面的思念,所以后半篇由女方独居成都闺中的凄凉处境带出外景。景物描写由内向外逐层拓展到剑阁、京洛,由地域的延伸表现出从蜀川传递到洛阳的绵绵深情,构思独特。
  总之,四杰作为初唐时期的重要诗人,对七言歌行这一初唐时期最具审美特色之一的诗体进行了大胆的拓展与创新,有力促进了七言歌行在初唐的勃兴,为唐代诗歌盛世的到来做出了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骆祥发.初唐四杰研究[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
  [3]董天策.初唐四杰文学思想新探[J].中国文学研究,1994,(1).
  [4]葛晓音.《初盛唐七言歌行的发展—兼论歌行的形成及其与七古的分野》[J].文学遗产,1997,(5).
  [5]张采民.《论初唐七言歌行体》[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4).
  [6]王志民.《初唐诗人对发展七言歌行的贡献》[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4).
  
  作者简介:王彦杰,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初唐四杰对七言歌行体的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