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个艺术家都追求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影响艺术风格的因素有很多,本文要探讨的是艺术家自身的情结和个性因素对其艺术风格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情结;个性;艺术风格
艺术风格指的是艺术作品在整体上所呈现出来的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面貌。这种面貌当然摆脱不了社会、时代、民族等大的环境的影响。因为艺术家是社会的、历史的,由艺术家创作的作品也就相应地有社会的、历史的面貌。艺术风格同时很大程度上受到艺术家个人情结和个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绘画艺术角度本文着重要探讨这个问题。
一、艺术风格及其重要性
每个艺术家都以追求艺术的独创性最为创作的重要目标。成熟的艺术家对树立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相当重视,并将其视为个人艺术成熟的标志,而不是还处在模仿或探索阶段。艺术风格是艺术家创作个性化的外在,叔本华对风格所下的定义是“心灵的外观”,体现的是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风格就是生命。鲜明的艺术风格是艺术作品的灵魂。古今中外的艺术家的经典作品无不具有独特鲜明的艺术语言和强烈突出的艺术风格。而具有鲜明独创风格和特殊意义的艺术作品,则能够穿越时空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不朽的艺术。它不仅能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还能使人重新发现、感受其他作品所不能替代的美。因此,风格的追求和探索,乃是艺术家终生为之奋斗的艺术理想。马蒂斯说:“既是艺术家——他就是创造者”。它显示了艺术家对生活中的美有自己独特的发现、独特的感受,并以独具特色的艺术语言及表现方法显示出来。柳宗元说:“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这句话用在不同艺术风格也特别适合。因为创作主体的不同,他们有着不同的情结和个性,彰显出来的艺术风格便会迥然不同。
二、情结和个性
(一)情结和个性二者关系
艺术中的重要元素是人类的情感和情绪,或者往小的方面说,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元素是艺术家的情感和情绪。情感是人类对对象的态度,情感是经历的沉淀。理论上,人类所有经历的都不会被忘记,都以某种形式存在于人类的身心内,任何经历都会在某些特殊的场境下唤起。但是,我们所记得的好像又不是全部。作为经历的沉淀,最深层次的是个性,有一部分是固有的来源于祖先的,浅一点层次的是情绪,再浅层次是感情。两者结合形成情结。情结的运动与理智有关,情结会在特殊的对当事人有刺激的场境下自动运动,影响人的行为。情绪是短暂的强烈的情感运动。而情结则是持久的,稳定的,常常能够伴随一生,例如乡土情结、恋母情结等。情结越多,就越难以产生和谐和幸福感。但是却可以使生命作强烈的运动,可以产生艺术品、科学发现等带有创造性的现象。艺术家的感情较一般人更丰富一些。艺术家进行心理测试时,显示出来的精神病的峰值就特别高,甚至对于普通人属于精神病暴发的边缘,对于艺术家却是属于正常的。这兴许可以解释一般人不理解艺术家,认为他们太有个性的原因。
(二)情结
情结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是一种藏在一个人神秘的心理状态中强烈而无意识的冲动。情结是非常重要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某些情结,情结是探索心理的一条途径。心理因素主要表现在情结上是个人心理情结与文化情结。
艺术创作中包含了一些无意识的内容。很多艺术家为什么特别钟爱某类题材,齐白石画虾,德加画舞女,劳特雷克画妓女,伦勃朗画自己等等;作品具有某种风格,倪瓒的“逸”,郭熙的“远”,梵高的“真”等等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些无意识组合的情结的影响。从人格发展的过程来看,幼年时期的经历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为这个时期得不到满足的愿望常常会保留在无意识当中,需要通过其他途径来获得满足。意识系统逐渐形成释放无意识冲动的机制。对艺术家来说,这个机制就是艺术创作从而无意识冲动进行升华和转移。比如弗洛伊德在研究达芬奇时认为他是私生子,有过两个母亲。由于幼年时期缺乏母爱,所以他的画作中常常出现孩子和两个成年女性的形象,如《岩间圣母》、《圣母、圣婴和圣安娜》等作品,并且女性的面部带有神秘的微笑,这是他对幼年时期母亲微笑的回忆。
吴冠中有着浓浓的乡土情结,他说自己不如水仙,离开土地便心慌慌,这位有着深厚恋土情结的艺术家用心灵真诚地画风景。吴冠中的所有创作中的一切都是为了表达跃于心头的情。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无意识组合的情结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是潜伏的和长期的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根本不能改变,它能够影响到艺术家的整个创作生涯和创作风格。
(三)个性
一般来说,个性就是个性心理的简称,在西方又称为人格。心理学中的解释“个性”是一个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显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性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任何人都是有个性的,个性化是人的存在方式。简单的说,个性就是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个性在人的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因而具有稳定性和保守性,它能影响到人的言谈举止、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对艺术家的艺术风格的影响可想而知。
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情况下能够改变个性:生活环境的改变和人文教化的作用。而艺术家个性的改变也相应地对艺术风格有所影响。画家伦勃朗是作自画像最多的画家,自画像的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后半生,现实生活的潦倒磨砺他,使他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他的个性改变了,他从一个信心满怀,洋洋得意的年轻富有画家渐渐变成面带哀愁,从容淡定的年老失宠的画家。然而伦勃朗的艺术在最后10年中,反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光辉。尽管他穷愁潦倒,但在艺术风格上越来越不受外界的干扰了,渐渐获得主体地位。他依循自己探索的道路前进,明确地追求着自己的艺术风格。晚年他有许多作品艺术风格成熟悲怆,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自由的艺术风格
个人艺术风格在那种去除功力和目的性的作品中最能表现出来。因为带有功利和目的的作品往往是受制于他人或受到环境局限的情况下产生的,不能完全表达艺术家真正想要表达的意境。因而艺术家个人的情结和个性根本无法在艺术风格中表现出来。比如伦勃朗受人委托创作的《蒂尔普医生的解剖课》和《夜巡》。前者为了满足订画者的愿望,伦勃朗几乎平均地描绘每个被画着并把把八个人的姓名写在一张纸上,布置在画面上,这种蛇足,是画家不得已而为之的,是这样的做法却能让订画人很满意,但却对画家自由表现十分不利。而《夜巡》画家没有细致地画出每一个人的肖像,而是有节奏地处理这些巡警们,使画面成为一幕富有戏剧性的整体。画家创作出这样一幅富有战斗性的构图,由于每个人的形象的清楚程度不同,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并直接引发了画家悲惨的晚年。
梵高是为了生计画画,然而他至真至纯的个性使得的他的作品却完全是个人特性的表现。他粗厚和单纯的画面充满了纯真和灵气,观者在观看他的《向日葵》时,无不和那激动人心的画面效果感应,心灵为之震颤,一起融入到凡高丰富的主观而自由的感情中去。凡高笔下的向日葵好像是画家本人热情的生命体。
中国的文人画就强调了艺术的无功利性,表达了文人自身的审美和娱乐要求,能够充分体现他们的个性和情结。文人山水画充分体现了他们寄情山水的情结,表达了一种出世的生活状态的渴望。文人元代著名的文人画家倪云林就曾经说过:“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倪云林出身豪门,自幼生活舒适,有着十分过分的洁癖和孤高的个性,这些在他的画面中就能窥见,他的画清逸洁净,不染纤尘。他的画大都疏林坡石,遥山远岭,大量留白,但十分耐看。
综上,有着主体地位的艺术家不受到外界控制,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而发展艺术风格的过程中,尽管有各种因素的作用,艺术家个人的情结和个性的影响是无论如何都挥之不去的。并且它们对艺术风格的形成起着促进作用,有利于多种风格并存,发展艺术和提高艺术感染力。
参考文献:
[1]邹跃进编著:《艺术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
[2]叶朗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3]许绍艺编著:《设计艺术心理学》,中南大学出版社,2008.8.
作者简介:熊伟翔,淮阴师范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