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710

[ 王艳芳 文选 ]   

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途径

◇ 王艳芳

  [摘要]近段时间,教学中一直有这样的问题困扰着我: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经常使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那些花花绿绿的图片和动听的音乐,确实提高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获得了一场视觉、听觉上的盛宴之外,真正学到的东西却很少;很多观摩课、优质课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活动各种环节此起彼伏,但是,真正有效的却很少。其实,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的途径很多。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语文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中文教育;高中语文;教学艺术
  
  一、把语文从繁琐的分析中解脱出来
  1、语文课堂上,我们常把精力主要放在分析课文内容,了解写作方法,表现方法,还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中心思想、结构特点上。并不这些内容制成幻灯片,一一展示给学生。试想,每篇课文都这样繁琐地分析,能不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而降低课堂效率?不如,让学生参与课堂、融入课文,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比如,在学习《花的话》时,对话较多,教师可以摒弃一味地分析课文的做法,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花的语气,体会花的心理活动,揣摩花的性格特点,从而去理解课文对花的形象的刻画,达到领会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又能使学生在乐中学,学中乐,提高课堂效率。
  2、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往前走。学生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要代劳,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锻炼了他们的能力。那课堂上老师干什么?老师把学生领到知识的边缘,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然后交流,教师只需要判断学生思路的正确性即可。
  二、不可忽视教师的烘托渲染作用
  “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已被我们提了许多年,教师不能不当一个旁观者吗?教师为何很不容易放下高高的架子,和学生平等的在课堂上驰骋呢? 学生读课文时,我们为什么不能读,和学生一起读、轮读?这样,我们和学生同步,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地读,而且可以在课堂上起到烘托渲染作用。曾经听过一个老师讲公开课《泊秦淮》,一首七言绝句,被老师和学生读得听课者心中百感交集。都当过学生的我们,也许都会还记得学生时代和老师一起活动的情景,那种开心,那种能被和老师分在一起的自豪和激动,恐怕至今还记忆犹新吧。所以,无论是什么形式的课,都让我们放下高高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办好烘托渲染的角色 。
  三、教学的基本环节不能被有效性冲淡
  今年,我连续听了十多节文言文观摩课——同课异构形式,但是老师们无一例外地都有一个特点——一一节课讲完韩愈的《马说》,似乎为了追求并显示课堂的有效性,忽视对文章的基础知识的梳理,把重点放在拓展延伸上。其实,尤其是讲授文言文时,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本环节不可少,抛开这个环节而去拓展延伸,就成了无本之木。一般的文言文,如果只让学生读两遍,提出不懂词语的意思,在翻译这个环节上弱化,即使在后面教学时再让学生讨论、再合作,也会对后面的教学造成障碍,老师们为什么要这么做?是盲目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想在作怪。因为是观摩课,唯恐在基础环节上浪费时间了,使课堂容量变小,或影响课堂效果,显示不出语文课堂的“有效性”。但也不能“物极必反”,因此而不敢再拓展延伸了,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有这样的顾虑,放开手,开拓时就拓展,但语文课拓展延伸要以立足文本为前提,因为,教学的基本环节不能被有效性冲淡。
  四、课堂上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必要的方法技巧指导。
  多少次听课时,我们都会见到这样的课堂场景:“请同学们来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然后是学生“苦思冥想”,再后来是回答“天上地下,五花八门”。我们从不敢说语文答案是唯一的,但方法思路却必须是正确的。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也是考试的重点,但是如果让学生从学习中慢慢摸索,未免有点任重道远。所以,要想提高课堂效率,还要教给学生阅读理解方面必要的方法和技巧。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弄清词语的感情色彩和句子的语序,理解表达重点。
  要理解一个句子,首先要明确句子的表达重点在哪里。如《藤野先生》中“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理解句子的意思时,要抓住“盘得平”、“油光可鉴”,体会清国留学生的精心打扮、招摇过市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要让学生揣摩词语的感情色彩,品味作者用反语来表达的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二)抓住“句眼”,领会句子含义,提高理解能力。
  诗有“诗眼”,句子也有“句眼”,即句子中关键的词语。例如鲁迅的《雪》,理解“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要抓住“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这些修饰语,因为这些词语强调了雪的不屈。
  (三)结合语言环境,体会句子的意思。
  很多词语,会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隐含深层含义,只有把词语置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准确地理解句子的意思。如《藤野先生》中,“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也”,不禁会让我们产生这样的疑问,另外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把在东京和南京的所见放在一起比较,表现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和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
  五、把语文和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生活和情感体验。
  稍加留心就会发现,学生请假时,写的请假条的人错误百出。生活中有几个学生会打借条、写收据?更别说谈话技巧和语言表达了。如果简单地把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往往又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但如果在学生请假时适时地教给学生写请假条的知识,当学生向班级图书馆借书时,教给学生写借条,还书时,教给学生写收据。如果把这些内容巨细无遗地融进生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会提高,课堂上我们讲授这些知识时,是否会更有效些?
  
  作者简介:王艳芳,新乡市获嘉县城关镇三中。

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