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0年第9期 ID: 153689

[ 陈海燕 文选 ]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艺术魅力

◇ 陈海燕

  [摘要]钢琴作品《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成功地将传统音乐的特点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演奏者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乐曲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钢琴曲的艺术底蕴。
  [关键词]钢琴作品;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艺术魅力
  
  陈培勋根据广东音乐素材改编的钢琴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不仅保留了原曲中广东音乐的精华,还结合钢琴音乐所特有的音乐语言,运用各种各样的创作手法来表现广东音乐的艺术魅力,并通过钢琴的形式使音乐的表现力上升到新的层次。这首钢琴改编曲因音乐形象生动、音乐内涵丰富及主题、和声、织体的绚丽以及结构的精巧而魅力独特,在钢琴创作中、钢琴教材中及钢琴音乐欣赏中占有一席之地,堪称粤调钢琴曲中的精华。
  一、钢琴作品《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创作背景
  1954年,受中央音乐学院朱工一先生之邀,陈培勋把原广东音乐中的一首《双飞蝴蝶》和粤剧小曲《水仙花》糅合在一起,保留一部分的旋律,再经过拆卸筛选和重新组合,根据变奏这一音乐创作手法进行艺术性加工处理,再通过七个不同的变奏,改编成钢琴曲《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中的双飞,从音乐结构上说,指的是原曲中大部分的乐句要重复演奏一次,从音乐形象上说,《双飞蝴蝶》的部分旋律和《水仙花》开头的旋律很相似,这就犹如两只扑朔迷离的蝴蝶,你追我赶相伴飞舞的意境。此时的“蝴蝶”就有着中国文人心目中的虚静淡远的寓意,以及中国音乐欢快的色彩,具有外向型的音乐气质,听起来可使人感受到对大自然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乐曲一开始,连续 5小节,音符都标有重音记号,这犹如黎明时分吹响的号角,刚劲有力,把一个庄严的主题展现出来。接下来第一变奏用加前缀的形式丰富发展了主题,音乐轻快灵活,如同两只充满了灵动色彩的蝴蝶在花园里嬉戏,第二次变奏犹如两个婀娜多姿的女子在互相倾诉,时而婉转悠扬,时而娇艳妩媚,经过几次变奏后,当进行到第6和第7次变奏时,音乐从容地进入高潮,这是整首乐曲最动情之处,作者用饱满的热情抒写了一副春意盎然的画面,代表着经过长久的酝酿后“破茧成蝶”,将色彩斑斓的世界用更加欢快地形式呈现出来,用蝴蝶寓意着对和平、自由、幸福生活、吉祥美好的象征,表现了人类对至善至美的追求,最后在左右手急速八度轮奏中结束全曲。
  二、钢琴作品《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音乐创作特征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乐曲旋律明快简洁,音调明亮妩媚,陈培勋在改编过程中,运用了结构简洁、音乐材料集中的复合再现四部曲式,通过两个民间音乐材料进行不断的变奏,形成了音乐的层次感,在旋律的发展过程中让观众始终感受到其中所保存特有的韵味,体现了民族风格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乐曲的曲式结构按照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逻辑思路,在音乐进行中把不断推进、不断展开的延展性结构特点,与西方主题呈示展开再现的曲式结构这种创作思路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渐变发展,如散文一般结构形式洒脱自然,不拘一格,其结构形式实行了创新。陈培勋先生没有套搬西洋曲式结构中调性布局的条条框框,而是根据我国传统民间音乐喜欢将调式中心伴随音乐的变化而转移的特点,布局自己的调性手法,调式转换以同宫体系内宫、羽调式交替较多,采取鱼咬尾这种传统民间音乐创作思路,使每个变奏在旋律的进行上呈现一种逐渐向上变化的关系,没有了西方曲式中的突变感,效果自然柔和,意味淡雅。在《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中:A1段在A商调结束,而A2以a角音开始在G商调结束,A3以g角音开始又在F商调结束,形成一个下行二度关系的调性链,A3至A5段又出现了同宫的调式交替,而A6至A7用五度关系转调推进出全曲的高潮,然后又用了两次等音三度模进调使乐曲达到白热化,最后又以同宫调式交替转回A商调再现。全曲既有同宫系统的交替,又有同主音关系的转换,还有模进式的远关系转调,使人听来颇具调性色彩变化。
  陈培勋先生在选择素材时,其母体选用了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广东音乐。而广东音乐典型的音乐特点是:节奏比较自由,旋律线条幅度跨度大。乐曲的旋律创作进行中,擅长在传统叠句手法的基础上,使用变形方法,在围绕中心音的行进中,使旋律得到自由伸展变化。乐句的发展中除保留原曲旋律的精华之外,还把个人的感情、对音乐的理解形成特有的音乐语汇渗入里面。“冒头、加花,迭尾,这是当今学术界较为公认的广东音乐所特有的乐种性音乐发展手法”,是在广东这个地方所形成的特有的惯用音乐语汇,是形成广东音乐民族风格的重要因素。在广东音乐作品的旋律中常常运用广东音乐这些独特的旋法和惯用语汇。在这首钢琴作品中该三种手法均有使用。如第一变奏在乐句开头增加了十六分音符的冒头用欢快、活泼、幽默、诙谐的情绪代替了庄严、沉重的主题,与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变奏二,沿用了原有的句句双旋律的发展手法,先把乐句或乐节完全或基本重复一次后,再引入新的素材特点,保留了原有音乐旋律中一呼一应的感觉,把“迭尾”的特征刻画得淋漓尽致,也真正体现了其曲名中的双飞。
  陈培勋摆脱了欧洲自然大小调体系的和声手法,在改编中把西方音乐创作的和声方式,溶入一定的中国民族化因素,使之适合于中国民族民间旋律音调特点,符合中国民众的审美情趣。如主题的第二次变奏中,采用对位卡农的手法把中国传统音乐旋律用西方创作手法进行改编,使乐曲的音响效果贴近大众。
  三、钢琴作品《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演奏风格及艺术特点
  听《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能感受到灵动多彩的蝴蝶,用其美丽的身影,婀娜多姿的形态,色彩斑斓的颜色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的景象,令我们体会到犹如走进梦幻般的境界,回归大自然的赏心悦目。如何准确诠释这个作品,就要求演奏者具有较高的民族音乐修养,熟悉民族音乐的特点,充分调动想象力,以体验该曲的民族风格与独特韵味。
  在演奏民族化风格钢琴曲时,出于模仿作品尤其是改编类作品中的民族乐器的声音色彩与演奏特点,出于表达不同意境与风格韵味的需要,演奏者需要注意弹奏过程中的触键方法,尽最大程度把钢琴的性能充分发挥出来,通过手指触健奏法的细微变化所产生的音色变化,发挥对有关乐器声音的想像力,十分讲究地触键,才能表现出民族韵味。
  中国钢琴音乐由于具有五声调性的特点,使得踏板的运用要以和声旋律节奏等因素为基础换踏板,通过对乐段乐句的正确理解,合理的运用全踏板,半踏板,甚至只踩三分之一的踏板,做到连而不糊,叠而不混。同时,踏板的踩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甚至不同的钢琴踏板所踩的深度也会不,这就要求演奏者仔细倾听。如《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主题A,可采用每小节两拍一个切分踏板的方式,用踏板烘托宏大的气氛,弹奏出雄浑重的乐队音响效果,使音乐更加有气势。《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主题的第四次变奏,这一段旋律带有一定的幻想性的色彩,最后的bB音可采用音后踏板的方式,踏板在音后抬起,弹出余音绕梁的感觉,把如歌的旋律弹出来。《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变奏七继续变奏仙花调的主题,为了使中间填空的三四度和声音程不破坏主题旋律的走向和连贯,除了控制音色和音量外,踏板的使用也很重要,每小节中可按节奏律动,在重音上换踏板,并根据乐句的划分,两小节之间换踏板。
  中国钢琴曲非常讲究韵味,给人以生动的线条美,擅长注重音乐的横向流动与节奏的自然铺陈,有着貌似无意刻求,实则有心雕琢的“中国山水画”的味道。演奏者在弹奏时应将注意力放在韵的一面,因为它要通过音色的变化来产生。《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从音乐结构上看是主题的不同变奏,每个变奏都有自己的音乐内容,貌似有点“散”,其实整个旋律都没有离开主旋律这个“神韵”,真正做到了“形散神不散”。
  钢琴作品《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既体现了中国特有的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又成功地将传统音乐的特点与西方音乐创作手法相结合,演奏者必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拓展乐曲的意境,才能真正体会到这首钢琴曲的艺术底蕴。
  
  参考文献:
  [1]冯丽.《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的和声运用》[D]:[硕士学位论文].开封:河南大学,2005.
  [2]余施洁《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作品分析与演奏艺术》载《艺海》2006,(6)
  [3]常敬仪《陈培勋五首粤调钢琴曲评析》[J].钢琴艺术,1999,(6):10-14.
  [4]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M].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
  
  作者简介:陈海燕,三峡大学艺术学院。
  

《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