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许多篇章选自名著,出自名家,运用巧合这一艺术手法的情节经常出现。教学中有必要对作者在安排故事情节时考虑构成的种种巧合因素进行分析区别,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关键词]巧合;区分;鉴赏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句话点明了文学创作过程中编织故事情节的一条普遍经验。近段时间,笔者观看了《恰同学少年》、《西安事变》等电视连续剧和一些文学作品,又一次零距离感受到巧合的艺术魅力。《恰同学少年》中有一个情节,毛泽东为了阻止护法战争中被击溃的三千北洋军退进长沙城,保护平民免遭抢劫,以惊人的胆略,率领湖南第一师范二百多名学生军乔装湘军与溃军巧妙周旋、劝降。剑拔弩张的谈判现场,偏偏出现溃军派往长沙城内探听情况的班会头子马疤子逃回,谈判现场形势急转逆下 ,气氛骤然紧张。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出现原来警察局长不让介入阻止溃军保护长沙城的警察自发赶到,一枪打死了马疤子……《西安事变》中,张学良、杨虎城采取军事行动抓捕蒋介石,不料蒋介石逃往骊山,一时搜捕无果。张学良担心蒋介石逃离西安,事态扩大。为承担责任,张学良命令侍从:如果在当晚九点之前抓不到蒋介石,就开枪打死自己。晚上九点钟,侍从举起手枪对准张将军后脑勺,悲剧一触即发。危急时刻,杨虎城推门而入,报告蒋介石被捕的消息,真可谓扣人心弦,惊心动魄!这类情节上的巧合在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巧合因素,很难想象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运用巧合来编织故事情节,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传统手法。从唐宋传奇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名著佳作,无不运用了巧合的艺术手法把故事情节写得波澜起伏、峰峦叠嶂、柳暗花明。《水浒传》中林冲的故事便是从一连串的巧合中产生的:与鲁达认兄弟;高衙内庙中戏妻;持刀误入白虎堂;野猪林鲁达相救;陆谦奉命赶沧州;火烧草料场巧遇仇人,途中第二次巧遇柴进,投入梁山又不巧遇王伦,又巧在第三天遇到杨志。六回书没有一处不用巧合来组织情节。其实,整部《水浒传》都在写种种巧遇。“没有巧,梁山泊便凑不成108将。”这话一点不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的许多篇章也选自名著,出自名家,运用巧合这一艺术手法的情节经常出现。为了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学中有必要对作者在安排故事情节时考虑构成的种种巧合因素进行分析区别。
一是时间因素。构成巧合情节往往离不开特定的时间条件。人教版十二册《卖火柴的小女孩》写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因为饥饿寒冷,在大年夜被冻死在街头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新年的太阳升起了,照在她小小的尸体上……”课文把构成故事情节的时间安排在“大年夜”、“新年”,借助时间上的巧合,通过大年夜富贵人家尽情享受,贫苦阶层饥寒交迫、冻死街头的强烈反差,有力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从而收到动人的艺术效果。人教版十册《桥》一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老共产党员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先写老汉将小伙子(老汉的儿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一刻木桥塌了,他们父子两人被洪水吞没了……这样的时间安排,虽然让人感到意料之外,但联系上下文思考,又是在情理之中。因此老汉的光辉形象跃然纸上,震撼人心,极具艺术魅力。
二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特定的地理、气候、空间和人文氛围等条件。人教版十册《景阳冈》一文写武松打虎时“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下来。”结果这一棒正打在树枝上,把那条哨棒打成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这一惊险场面由于发生在景阳冈的乱树林这一特定环境中,武松使用哨棒打虎无果,又面对凶猛的吊睛白额大虫,只好“逼上梁山”,赤手空拳与老虎搏斗。这样的巧合合情合理,使故事情节平添曲折动人之趣味,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人教版十册《草船借箭》一文写道:“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兵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擂鼓呐喊”,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假象,引诱曹操大量射箭,又是让曹操明确射箭目标、方向,达到借箭目的。这样安排,巧妙地利用环境巧合因素,突出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和超人智慧。
三是人物性格因素。情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人物性格又是出人意料的情节发展的推动力。人教版十册《将相和》中,“将”与“相”的性格差异成就了著名的“负荆请罪”。《草船借箭》中,诸葛亮抓住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利用大雾的天气巧妙借得十万支箭,使得曹操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成就了著名的《草船借箭》。《穷人》中渔夫和妻子桑娜具有一颗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他们在各自知道邻居西蒙死后,客观上都自觉地做出善举选择——“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应该把他们抱过来抚养。”正是因为这些人物性格上的冲突或兼容共鸣 ,才使得文学作品的内容更加离奇曲折、精彩美丽。
此外还有误会、时机、细节等多种巧合因素。如《小英雄雨来》中写道:“一滴一滴的血滴下来,溅在课本那几行字上。”这是一处细节描写。鲜血滴在“我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几行字上,表明了雨来誓死保护交通员李大叔,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与坚强意志,体现了中国人民不惜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国的决心。这一细节“巧合”,既写出了当时的场景,又将鲜血和爱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无穷的回味。《景阳冈》中,店家盛情筛酒,武松豪饮之后,店家提及“三碗不过冈”话题,武松因盘缠暴露,误以为店家借故挽留,“莫非是想谋我财、害我命。”于是,不听店家劝阻,乘酒兴执意上了景阳冈,遭遇猛虎。《将相和》中,将军廉颇因不服气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战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而蔺相如却为了国家利益,处处避着廉颇,不与廉颇相见。蔺相如手下的人以为蔺相如不敢与廉颇见面,说:“蔺相如怕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这样时机上、误会上的巧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情节异彩纷呈。
文学作品中的巧合因素,来源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巧合因素,但这些巧合因素往往是偶然的、零碎的、非本质的,与艺术上的巧合并非完全相同。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是花了一番功夫,对这些巧合因素进行提炼、加工,把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不关联的故事贯穿起来,把生活中的许多杂质加以过滤净化,促使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矛盾等意外事件顺理成章,使那些零碎的、偶然的、非本质的巧合因素具有普遍意义,创造出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真实感人的艺术境界。在平常的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只要重视区分巧合因素,就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作者简介:林建国(1962—),福建省莆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