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嵇康是魏晋时期有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评论家。他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美学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美学专注之一。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之音乐美学思想来源于道家哲学,他的思想论述了音乐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认为音乐形式与情感无关。
[关键词]嵇康;声无哀乐;情感;内容;音乐;自然
一、嵇康生平及艺术成就
嵇康字叔夜(公元223—262),生活在魏、晋易代之际。当时魏国统治阶级内部,司马氏集团与曹氏之间的政治斗争日趋尖锐。司马氏集团为了达到篡夺曹氏政权之目的,极力扩张自己的势力,拉拢名士,残害异己。嵇康在司马氏图谋篡权期间,以反对派的姿态与司马氏相对抗,与阮籍、向秀、山涛、刘伶、阮咸、王戎等风流名士过从甚密,号称“竹林七贤”,隐居山阳。他们受老庄超现实的虚诞思想的影响,崇尚清淡,他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不顾司马氏集团的威逼引诱,甘于清贫生活,隐居竹林20年。嵇康后来终被钟会等人诬陷,被捕入狱,推赴东市,斩首示众,死时才40岁。
嵇康是一位集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古琴演奏家为一身的音乐全才。嵇康善抚古琴,对古琴技艺有独特的造诣。历代相传的著名琴曲《广陵散》是他平生最喜爱弹奏的乐曲。嵇康著有诗体散文式的《琴赋》,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音乐艺术的表现力:“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色也”,作为作曲家,嵇康度有传谱至今的四首琴曲:《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它们总称为“嵇士四弄”。
二、《声无哀乐论》的内容及音乐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所现出来的各类作品,无论是艺术创作还是艺术理论,都有一部分已经成为中国艺术史上不可逾越的经典。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无疑应该是这些经典中的典范之作。在这篇著作中,采用清谈变难的形式,以“秦客”和“东野主人”之间对话的论辩形式,一问一答,七难七应,反驳诘难,层层展开,深入地论析了声音无关于情感,是没有哀乐可言的这一基本道理。
关于声音与哀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的讨论有着很久远的历史,但是,在嵇康看来,其中的主要观点却是错误的,并谬传已久,嵇康这里所指的“主要观点”是儒家的音乐观念。嵇康立论的实质是对流行的儒家音乐观念提出挑战。文章一开始,作为论辩对手的秦客就开门见山地提出“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仲尼闻韶,识虞舜之德;季札听弦,知众国之风”。所以,“治乱在政,而音声应之。故哀思之情,表于金石。安乐之象,形于管弦。”音乐与政治、情感是密不可分的,这是相传了几百年的根深蒂固的儒家观念。对于这种观念,作为嵇康代言人的“东野主人”则给以了明确否定,并大胆地立论:音声之作,其犹臭味在于天地之间。其善与不善,虽遭遇浊乱,其体自若,而不变也。岂以爱憎易操,哀乐改度哉?
把声音与臭味视为同物是嵇康提出的重要论据。在他看来,这种物是独立的,不依赖主体而存在的。这个观点是他的哲学宇宙论的具体展开。一个人的贤愚是他自己的品质,而对于他的爱或憎则属于我们的情感。甘苦是物自身所有的,喜怒之味是人们对它的感觉和态度,这之间主体客体之分是十分清楚的。与我们一般习俗相异,有的民族或地区常常用哭来表达欢乐,用歌唱来表达悲哀,证明哀乐与声音在本体意义上是无关的。“心之于声,明为二物”,这是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理论出发点。
另一方面,嵇康承认“音声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人们在听音乐时,有哀有乐。但这是因为人们在听音乐之前,已经有哀乐在心中了。如果“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切哀之言”,“夫哀心藏于内,遇和声而后发”。他因此进一步明确提出: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嵇康的意思是,声音只有和谐与否,而与情感无关。就是说,心情本来悲哀的人,强作欢笑来掩盖,与心情快乐的人故作哀愁一样,能被别人察识,已经是哀乐主于前,而不是声音中本来有哀乐;
这里“得之于心”的“心”,应该是经过经验验证的理性知识,而非虚妄的观念。由此,他还进一步强调:“夫五色有好丑,五声有善恶,此物之自然也。”正如“酒以甘苦为主,而醉者以喜怒为用。其见欢戚为声发,而谓声有哀乐,犹不可见喜怒为酒使,而谓酒有喜怒之理也。”嵇康这里借酒为喻以阐明他的观点。酒能使人大喜大怒,但酒本身没有喜怒,这个道理是十分清楚的,音乐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在嵇康看来:音声有自然之和,而无系于人情。
这里提出了声音的“自然之和”,这是一种来自自然界的客观自然的、独立存在的秩序与和谐。这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音乐本体论的命题。声音“皆一单复、高卑、善恶为体,而人情以躁静专散为应。……此为声音之体,尽于舒疾;情之应声,亦止于躁静耳。”意思就是说,声音有本身的特性,就是“单复、高卑、善恶”。声音只能让人感受到躁和静。人们听音乐时的哀乐之情,都是有情在先,触情而发。根本原因不是音乐,而是有情。因此,嵇康再次强调声音以平和为体,而感物无常;心志以所俟为主,应感而发。然则声之与心,殊涂异轨,不相经纬;……
参考文献:
[1]吉联抗译注.嵇康.声无哀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4.
[2]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资料注释:下册[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3]李业道.“声无哀乐”么?[J].音乐研究,2001,(4).
作者简介:胡潆哥(1988—),黑龙江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07级音乐学班。